首页 >>  正文

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

1、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官员,因而不需要建立官员籍贯回避制度
2、西周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生产能力低,统治疆域较小,尚未有体现出以血缘亲疏来决定官爵的官员体制对君主的统治所呈现出来的弊端

回避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政治进步的象征之一。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早在人类文明最初发祥的夏商和周时期,统治阶级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不是才能,而是看他们与统治者(君子等王族)的血缘关系之亲疏远近。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些有远见有作为的君主开始做了一些在执政用人方面的探索,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以“用人唯贤”来补充以往“用人唯亲”的不足。随着形式的发展,这种制度也越搞越精细化,逐渐完善,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下层人民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它开了我们国家用人方面回避制度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这是回避制度的萌芽和确立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到来,私有经济和商品经济都产生了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这同时也是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社会大变革大一统时期。各诸侯国要想站住脚跟并取得霸权,就必须“招贤纳士” ,吸引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服务,这样的话就必须对本宗族成员的任用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便保证国家生有力量的强大,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实力。这遂成为自两汉开始形成的任官回避的先河,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湖笔制度的萌芽。

在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中也明确规定皇亲国戚不建战功不能入宗室官籍,这有力地限制了亲属为官,对提高封建官员队伍的素质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汉代,许多的布衣也得以出将入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汗出统治者在吸取了强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时,用人制度方面也采取了更严密的回避制度,其规定有:“宗室不宜点三河”(三河即王畿周围的地方,天子脚下,具体指东河,内河,南河),“王国人不得宿卫”等。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对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三互法” ,即婚姻之家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这可以 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对籍贯和亲属关系方面任用官员回避的法规。这也标志着我们古代回避制度的最终确立,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使就有了总是回避,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等各种明确规定。

二:魏晋南北朝到宋元,这是回避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魏晋南北朝,士族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官吏选拔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这样就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争权夺利的矛盾以及各少数民族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了加强统治 的权力,在回避制度方面,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来的有关做法,并将以往有关姻亲方面回避的范围扩大到一般的亲属回避,由中央政府扩大到一般机关,对外戚和宦官的限制更为严格。唯一例外的是,对籍贯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社会还普遍以能回原籍做官为一种荣耀。

大唐盛世更有了十分具体而完备的规定。比如说,统一机构内有统属关系的(指父母关系,兄弟关系,叔伯关系及相关的外亲等关系)的必须回避,没有统属关系则不需回避;亲属之间没有统属关系,但是不便于职务的执行和公务的开展的也必须回避;同时它也对地域的回避作了明确规定,开了一代先河;科举考试方面也做了有关回避的规定,应试者与考官又相应关系的必须回避,这又开了师生故友之间回避的先河。

宋承唐制,回避制度也更为严格,范围进一步扩大。回避制度得到发展和成熟。

三:明清,是回避制度的完善时期。

明朝的吏治十分严厉,回避制度也更加严格,特务统治十分的恐怖。首先是对宗室的回避,明成祖以后,国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宗室不能做官,不能参加科考,只能封爵供养。对一般官吏的回避是这样的,大臣的同族不能做监察官等,本籍也必须回避。

清朝则更加完备。清朝时期的亲属回避扩大到师生故友等有相关关系的人员,比如有过老师,同学,同门,同年,同乡等关系的必须回避。对于地方官员则由籍贯的回避,就是本地人不能做本地官,甚至很小的一个“科长,股长”之类的也必须德远走他乡。如果是邻省的话,距老家起码也得500里之外。

四:近现代以来,是回避制度的调整和变革时期。

晚清以来,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变化,再加上各种战争的频繁,回避制度在破坏中不断调整,不断变革,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人事制度逐渐扫除了封建毒瘤,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与创新。,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对完善的政策,法令,法规,文件等,但是几乎没有见到有关回避制度方面的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甚至到了21世纪,才在干部录用,管理调配等政策文件中零星地发现了有关回避方面的字样。当然,其中牵扯到的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方面就不再细说了

没有,西周时期,土地开发以及经济交流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可以说国家也只是一城一国,农耕国家与游牧部落等杂居共存,而官员的任免制度也没有达到封建后期的公平公正,西周采取的是世卿世禄制度。也就是封地所有者管理封地并且世袭。
就是在天子或诸侯之下的世族世袭地享有卿的地位并且掌有政权者。这种世卿制的出现,是他们世代占有土地,秉承氏族社会遗留的必然结果。这种世卿制度与民族集团互为表里,世代执政本于氏族共治之习,而氏族的存在也仰赖于世代把持官府。当时掌政的氏族都要尽量把持他们的既得利益,同一氏族的成员是不轻易排斥于权益圈之外的。所以,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原先都是兄弟,宋的华氏当权的更多。

在西周的每一个封区内,诸侯是最高裁判者,被赋予以“专扬于国”的特权,而在整个封建国家内,周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诸侯的争执,都诉之于周天子。《诗经·大雅·假乐》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金文《献簋》云:“受天子休”,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在周天子之下,有中央政治的组织,《尚书·酒诰》云: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所谓“内服”,即指中央政府而言。“百寮”、“庶尹”就是中央政府的官吏。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他统辖着无数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这种地方政府,在当时称为天子的“外服”。侯、男、邦伯就是地方诸侯。
当时中央政府的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极为复杂,根据《尚书·立政》记载的官名有:
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
这些官称,若从其职司而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王室外廷政务官——任人、准夫、牧、司徒(土)、司马、司空(工)。
任人,就是“常任”。执掌王廷政务。准夫,就是准人,准为公平之意,执掌司法。牧,就是“常伯”,“作三事”,与《诗经·雨无正》的“三事大夫”,金文《盠方彝》中的“叁有司,司土,司马,司工”的职司相当。司徒即司土。从金文记载看,司徒不仅管理籍田等土地之事(即主民事),而且有时还兼管军事和卜事。司马主军事,还可参加周王册命典礼。司空即司工,管理工事。
二、王室外廷事务官——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大都”,是管理诸侯和国王子弟们采邑的官吏。“小伯”是管理卿、大夫采邑的官吏。“艺人”是有专门技术的官员,如卜、祝、巫师、工师等。“表臣百司”,在外廷管理政事。“太史”,负责记事和制作册命。“尹伯”,是众官的头目,“庶常吉士”,是具体办事的士官。这些官员对宫室内廷的“宫内官”而言,又可称为“府中官”。
三、王室内廷事务官——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
这些官员都是负责宫廷保卫和宫中事务的宫内官。“虎贲”,武职官,负责保卫周王的安全,“缀衣”,掌管周王的衣冠服饰,其职掌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尚衣”。“趣马”,掌管王室的车舆马匹。“小尹”就是总管小臣。“左右携仆”,管理周王日常所用的器物或御车的仆夫。“百司”,管理王室内廷的各种事务。“庶府”,管理王室内廷物资贮藏仓库。这些都是周王的侍从或近臣。除此以外,在金文中还出现“虎臣”、“服”、“走马”、“小臣”、“膳夫”等,这些也都是与周王关系密切的官员,其职司与“宫内官”基本相同。
以上这些官由师、保或宰、太宰总领而隶属于周天子。换句话说,师、保、宰、太宰就是百寮的首领,地位较高。周公的儿子伯禽就曾做过周王的师、保。《令彝》记载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这就是说,叫他管理王朝“三事大夫”和四方诸侯,并统领王廷“百官”。周初,武王继位后,曾任命姜尚为“师”,号称“师尚父”,在灭商及灭商以后巩固西周王朝政权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是师尚父出谋划策的。所以《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为首封”,成为东方齐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代,“召公为保,周公为师”。那时,由于成王年幼,应付不了周初“天下未集”的复杂局面,所以周公旦曾“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七年后,成王长大,周公才还政于成王。在此期间,周公、召公曾奉命东征,平定了管、蔡、武庚等的叛乱,抓获了叛乱的东方五国首领,为巩固西周王室立下了丰功伟绩。此后,在广大的王畿地区:“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由此可见,师、保在西周拥有很大的权力。《左传·定公四年》说:“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可见师、保这类官和商代的“尹”职能相当,又说“周公为太宰”。宰这种官在商代就已出现,本为王室内廷的治事官。“太宰”是王室内廷治事官的首领,实际上就是王家的大总管。它的职司与后世的“相”职相同。后世“宰相”这个官称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西周主要的是实行分封制,等级森严,贵族和平民之间有天壤之别,出身即决定你的社会地位,为官者都是贵族阶层的人,自己家族的人世袭之类的

还没有那么先进。


18663774116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
牧有厕答:没有,西周时期,土地开发以及经济交流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可以说国家也只是一城一国,农耕国家与游牧部落等杂居共存,而官员的任免制度也没有达到封建后期的公平公正,西周采取的是世卿世禄制度。也就是封地所有者管理封地并且世袭。就是在天子或诸侯之下的世族世袭地享有卿的地位并且掌有政权者。这种世卿...

18663774116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的废除
牧有厕答:比如说,统一机构内有统属关系的(指父母关系,兄弟关系,叔伯关系及相关的外亲等关系)的必须回避,没有统属关系则不需回避;亲属之间没有统属关系,但是不便于职务的执行和公务的开展的也必须回避;同时它也对地域的回避作了明确规定,开了一代先河;科举考试方面也做了有关回避的规定,应试者与考官...

18663774116宋代的官员回避制度是如何起到反腐的作用的?
牧有厕答:在宋太宗时期,下诏登记官员户籍,宋朝开始实行籍贯回避制度。宋真宗时期,在一些特殊地方,宋朝因地制宜的放松了对官员任官籍贯的限制,以方便统治当地。宋神宗时期,明确规定不得任用本地人为官,加强了限制,避免本地人在本地为官,利用自己当地的关系网营私舞弊甚至为祸一方。在南宋时期,亦是延续了...

18663774116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牧有厕答:这个时期居民的居住和迁徙是自由的,对居民迁出迁入只要办理相应手续,不作任何限制,而且这种自由有明确的法律保障。由于这段时期我国实行户口自由迁徙政策,公民迁移也就非常活跃。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规定:户口登记工作由公安机关主管,户口登记制度包括常住...

18663774116让汉人改胡姓的北周,为何不被认为是胡化政权呢?
牧有厕答:但是我们知道周代据南北朝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周代的官制显然不能满足当时的统治需求,因此北周政府在周代的基本官员制度上进行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改良。首先是在人员的选拔层面,北周政府提倡选拔有能力的人出任官员,而不考虑其出身,这与首推封建制度的西周用人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知道西周时期的官员必须是贵族出身,而北...

18663774116西周用郡县制划分籍贯,秦朝用什么划分籍贯,或是沿用西周吗
牧有厕答: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

18663774116春秋战国时周游列国需要身份证明吗
牧有厕答:一、春秋时期商人或士子游列列国,一般不需要身份证明,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还是名义上的周天下,列国只是诸侯。二、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征战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化,出现了证明身份的东西。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发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

18663774116藉贯是什么意思
牧有厕答:宋朝以后,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在乡试中实行定额分区录取;并且偏远地区省份的录取率远远高于文化发达地区的省份;为了能有更大的机会中式,士子们就避难就易,通过假冒户籍的方式来参加考试,这是冒籍产生的直接原因。 明清户籍制度的演变, 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冒籍舞弊现象的发生。 明清政府为了防止冒籍...

18663774116国籍和籍贯有什么区别
牧有厕答:3、籍贯,是祖居地或原籍。 详细指的是 祖籍地,是一个家族族群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长久居住地 ,详细指的是 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

18663774116籍贯和户籍所在地有区别吗?
牧有厕答:籍贯,是祖居地或原籍: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


(编辑:云茜畅)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