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尾狐是上古神兽,是怎么从狐仙走到狐妖的呢?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上古神兽九尾狐,为何从祥瑞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妖狐?

山海经记载:又东三百里,有青丘之山,有青丘之国,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其银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也就是说这九尾狐叫声像婴儿一般,爱吃人,但如果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消除厄运,趋吉避凶。但从《山海经》上的记载来看,与其说九尾狐是瑞兽,不如说九尾狐的肉更贴切吧,毕竟死的它不吃人哦!

关于狐,我们从它能多次出现在《山海经》里,那么说明狐这种动物在古代,就早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而且对它的特性,也是非常了解。那么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让人感觉很矛盾的生物了?其实在古人眼中,狐即是一种神兽,也代表邪恶堕落的象征。怎么去理解了?我试着为大家略微分析一下。古人在这方面的看法,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特别是我们现在大家熟悉的两本文学巨著。《资治通鉴》里有太多的这样的事情。 比如《陈纪》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北周国,就有人献九尾狐,而且是死的,还是骨头。周国皇帝还把他当作祥瑞来看。说是“瑞应之来,必彰有德”。



九尾狐,眼瞳为深红色,具有催眠的作用。尾巴越多道行越高。而九尾狐的法力已经能与仙,神、佛较量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地方拜狐仙的风俗?说起九尾狐马上联想到《封神演义》里的妲己,她迷惑纣王,使得他残杀忠臣,最后导致商朝灭国。可《山海经》记载里的九尾狐是神兽是瑞兽,怎么会变成这样?不过里面也记载九尾能吃人,但它到底吃什么样的人就不知?除了《山海经》在早期传说里九尾狐是瑞兽外。

是中国的一个很吉祥的妖怪,有个典故就是九尾狐喜爱给人牵媒拉线,曾帮过没娶妻的大禹拉了个姻缘,娶了涂山氏的女娇,成为千古佳话。
那为什么后来又被人唾弃呢!那就出现了妲己,九尾受女娲命令下界迷惑纣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啦!


日本传说九尾狐化名,玉藻前,与稻荷神结合,施展媚术吸取天皇精气,最后收服九尾狐的故事

为什么九尾狐会走下神兽的天坛,成为妖族一员呢?
说起九尾狐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妖兽,妖怪等等,但笔者说句实话,在一千多年前或两千多年前甚至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九尾狐可是正儿八经的神兽,是一个强大部落的图腾象征。在那会儿,谁敢对九尾狐有半点不尊敬,拉去游街示众都是轻的。

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九尾狐是怎么从神兽变成了妖兽的?在回答这个问题请允许笔者先为大家科普一下,九尾狐的历史缘由(身世)。
九尾狐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多位大儒共同编纂的《山海经》当中,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九尾妖狐是在唐朝以后传出去的,换句话说,九尾狐是咱们古代先祖们的专属品。

九尾狐在《山海经》当中的身世说法是来自大禹(治水的那位先祖)妻子的老家涂山氏,这点在《聊斋志异·青凤》当中也有提到。另外,根据山海经所说,九尾狐其实就是大禹的妻子,不过因为这点太过耸人听闻,再加上《山海经》毕竟是一本无法考证的科幻巨著,所以笔者也不多提了。

相比于《山海经》当中的这些不靠谱记载,笔者更愿意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九尾狐的来历,那就是图腾说。商纣王的宠妃妲己相信各位朋友都听说过,但妲己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恶,她的身世来历其实是商朝东部的一个名为有苏氏的部落公主。当年纣王统兵路过有苏氏,想要趁机拿下这个部落,但这个部落酋长在献上了牛羊以及妲己后,就换到了纣王的手下留情。

重点来了,这个有苏氏的部落图腾其实就是狐狸,从这儿也就能知道,为什么世人都说妲己是狐狸精(谁让她的部落图腾是狐狸呢),而之所以说他是九尾狐,是因为在古代九位大数,象征着顶点。所以后世小说家为了彰显妲己的能力,就将她的部落图腾改为九尾狐,而她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九尾狐狸精。
说完了九尾狐的历史缘由之后我们进入正文,九尾狐是怎么从神兽变成妖兽的,先说第一步,九尾狐的记载变化。

九尾狐自先秦时期出现(春秋战国)一直持续到宋朝初期,它的名号都是毋庸置疑的神兽。《吴越·春秋》记载:
从这部著作中我们首先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在春秋时期的吴国与越国地区,九尾狐是正义的,不然也不会说有吉兆出现。

  九尾狐,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常见的意象之一。

  有意思的是,这个文化意象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巨大的更迭变化,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汉代,九尾狐普遍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备受尊崇;而自唐宋以来,它却逐渐跌落神坛,成了妖魅精怪的代表。

  到《封神演义》中苏妲己形象的出现,更是使九尾狐成了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九尾狐的是《山海经》。

  《大荒东经》说:“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海外东经》也说:“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在这些记载中,九尾狐只是作为一种上古神兽被记录,并没有好恶之分,正邪之别。

  但至迟到汉代,九尾狐已被人们视为祥瑞,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据汉代的秘传文献讲,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即位为天子时,曾有九尾狐出现。

  而在周文王时,东夷前来归顺,也出现了九尾狐。

  更早在夏朝的缔造者大禹年轻时,一只白色的九尾狐曾出现在禹面前,预示他将娶涂山氏之女,家族兴旺,并将成为王者。


  九尾狐之所以会成为祥瑞,可能与其“九尾”代表着子孙昌盛、氏族兴旺有关。

  正如记录东汉儒者在朝廷讨论学术的《白虎通义》中说:“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 明后当盛也。”

  包括现已发现的汉画及石刻像中,九尾狐常与蟾蜍、玉兔和三足乌等陪侍在西王母身边,这大概也与九尾狐象征子孙后代繁盛有关。

  此外,九尾狐成为祥瑞,可能还与先秦时狐被视为“德兽”有关。

  据《礼记》等典籍记载,狐狸在死时会将头朝向自己出生的巢穴,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忘本、有仁德的行为(“狐死首丘,不忘本也”)。

  加之汉代谶纬思想、符瑞学说盛行,九尾狐遂作为太平盛世的吉兆和上天意志的符号表达,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宣扬,成为显示王者之兴和承天顺民的标志之一。


  在两汉及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史书中以九尾狐作祥瑞的记载可谓层出不穷,各地为迎合统治者意图,纷纷献瑞,例如: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一只长七八尺,赤紫色的大狐,领着数十只小狐,出现在鄄城县北。由于大狐尾长且多毛,有许多分叉,被认为是九尾狐,遂作为祥瑞进献给皇帝。

  北魏时,拓跋政权入主中原,据报九尾狐在各地多次出现,并被地方官员作为祥瑞进献给朝廷。之后的东魏、北齐、北周,进献九尾狐之事仍屡见不鲜。

  为《山海经》作注的大预言家郭璞,曾写有一首《九尾狐赞》,颂扬其祥瑞:

  “青丘奇兽, 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作瑞于周,以标灵符。”

  直到唐代开元年间,瞿昙悉达在《开元占经》中仍说:“九尾狐,斯诚圣王徳正和气所应也。”

  不过,唐代及之后的正史中,就再也没有以九尾狐为祥瑞进献给统治者的记载了。

  九尾狐从此走下神坛,逐渐演变成了另一个极端——由代表国运兴隆的瑞兽,转而成为被人厌恶的妖物。

  这首先可能是受到了普通狐狸的“拖累”——九尾狐再怎么神圣,毕竟仍属狐族;而在民间,狐狸往往被视为能够变身与蛊惑人的妖精。

  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给狐狸下定义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这是以狐为妖,还与鬼有关。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份处方,则认为狐精能致命;而治疗因狐精作祟所患之病,需念诵特别的咒文。

  写下《九尾狐赞》的郭璞,曾对狐的妖性作过如下描述: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而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中,有关狐妖的故事可谓比比皆是。

  如干宝在《搜神记》中,讲述了一名男子被狐精魅惑的故事,并借道士之口说:狐精就是古代的淫妇,名叫阿紫,化而为狐。所以狐精多自称阿紫。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劝人们戒色的诗中,是这样描写狐精变化迷惑人的: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

  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

  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

  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不过,唐代文学作品中虽多有狐类作祟人间的记载,但却极少涉及九尾狐。由于曾经的神圣光环,在唐代九尾狐还没有直接被人们指为妖。

  而到了宋代及以后,九尾狐终于堕落为令人可憎的妖物——

  北宋皇族之后赵令畴在《侯鲭录》中写道:“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

  北宋名臣田况在《儒林公议》中也记有:“时人目为九尾狐,言其非国祥而媚惑多歧也”。

  南宋大儒叶适在《习学记言》中,称九尾狐为“妖狐也,示亡之徵焉”。

  此外,南宋抗金名臣李纲有诗句云:“深识妖邪九尾狐”;大诗人陆游诗中也有“妖狐九尾穴中国”句。等等。

  可见,在宋代,九尾狐已经彻底妖化,其头上的神圣光环已荡然无存。

  宋代以后,九尾狐作为妖孽的形象被定格,不仅作祟人间,而且祸国殃民。

  其中,尤以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苏妲己的形象最广为人知:她乃九尾狐狸精附体,奉女娲之命来迷惑纣王,以败坏殷商气运。

  而在晚清小说《九尾狐》中,则如此总结九尾狐的妖性:

  “盖狐性最淫,名之九尾,则不独更淫,而且善幻人形,工于献媚,有采阴补阳之术,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

  九尾狐已从狐类中最高贵的圣物,跌落为比普通狐妖更危险、更可憎的妖孽。


  为什么在唐宋之际,九尾狐的形象会发生逆转呢?

  除了受到普通狐类的“拖累”,有学者指出,由于“狐”与“胡”同音,而华人歧视外来的胡人,遂以“狐”称“胡”,故到了唐代,正史中便再无以九尾狐为祥瑞进献给统治者的记载。

  而宋代崇尚的祥瑞是玄武,即龟蛇。且北宋自建国起就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南宋不仅丢了半壁江山,还常常受到金朝的欺压,尊严扫地,宋人痛恨金人的同时,连带着生活在北方的狐狸也被人讨厌(古人认为“江南无野狐,江北无鹧鸪”),九尾狐的形象地位遂继续下降,终于成为祸国殃民的妖孽。

  不过,今天,九尾狐的形象似乎有所恢复。例如,在几年前热播的古装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出自青丘的九尾狐族地位很高,备受三界尊崇。

  这是回归到了九尾狐“上古神兽”的原始定位!



妖是生命级别,巫级,仙级,神仙级,都是众生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进化升级完成的,如同马车,汽车,飞机。马车时代没飞机,飞机时代仍有马车。…爬行出龙,鸟类出凤,哺乳出麒麟。当人没成为众生的进化替代之时代,龙凤麒麟就顶级,生命级别为妖级,而狐族归哺乳,狐族的天系归麒麟系。人成为替代后,以前的进化途径仍有效,所以狐族仍出天系,生命级别为妖级,此时众生的顶级已不是龙凤麒麟(神兽级及半人身级)妖级了,而是经过人系升级且抛弃了物质身的神仙级(天人)。

在汉代,九尾狐被视为祥瑞。而到了唐宋以后,他就逐渐成为妖怪的代名词。到封神演义苏妲己出现以后,就成了红颜祸水。

可能是封神神话之后,受妲己影响。狐妖妲己让九尾狐的名声受损,在民间的名气也不咋行了。

因为古代一些小说你经常把狐狸写成妖精,久而久之就把九尾天狐也写成妖王了。


13818334277九尾狐是上古神兽,是怎么从狐仙走到狐妖的呢?
傅苑炕答:这首先可能是受到了普通狐狸的“拖累”——九尾狐再怎么神圣,毕竟仍属狐族;而在民间,狐狸往往被视为能够变身与蛊惑人的妖精。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给狐狸下定义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这是以狐为妖,还与鬼有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份处方,则认为狐精能致命;而治疗因狐精作...

13818334277九尾狐本是祥瑞的象征,为什么变成人人唾弃的狐狸精形象?
傅苑炕答:导致后人恨妲己,认为是妲己的过错才导致商朝灭国。所以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九尾狐完全被妖魔化了。但是在《山海经》曾经记载,青丘的狐狸有九条尾巴,如果青丘九尾狐现世的话,那么天下太平。所以原先九尾狐是象征天下太平的祥瑞象征。然而在汉朝的时候,九尾狐的风评就不太好了。当时人们认为狐狸遍地都是,...

13818334277狐狸精是如何从“瑞兽”成为“淫兽”的?
傅苑炕答:从古至今,狐狸的形象从神祗成为妖兽,从九尾祥瑞变成红颜祸水,可以说是从神秘的宗教形象走下神坛,人性化的一个过程,逐渐成为了一个审美上的形象;现在狐狸以毛茸茸的模样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喜爱,藏狐更是凭借着端正国字脸表情包走上了迷之网红道路。在当今文化多元而丰富的时代,狐的形象也被不同的人...

13818334277上古神兽九尾狐,为何从祥瑞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妖狐?
傅苑炕答:山海经记载:又东三百里,有青丘之山,有青丘之国,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其银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也就是说这九尾狐叫声像婴儿一般,爱吃人,但如果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消除厄运,趋吉避凶。但从《山海经》上的记载来看,与其说九尾狐是瑞兽,不如说九尾狐的肉更贴切吧,毕竟死的它不吃人...

13818334277从瑞兽到淫兽,这几千年来,狐狸精到底经历了什么?
傅苑炕答:这个时候的狐狸精,还是一种瑞兽,九尾白狐是一种祥瑞的象征,正所谓:“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所以狐狸也能够成为民间被供奉的“五大仙”之一。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魏晋到唐代的时候,志怪小说开始发源并流行,狐狸精这个形象,...

13818334277历史上狐狸精如何从“瑞兽”变成“淫兽”?
傅苑炕答:狐狸精除了是神兽的身份之外,还德艺双磬。古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身材前小后大,死时头朝自己的洞穴,不忘根本(狐死首丘)。跌下神坛,成了“淫兽”在汉朝之后,人们对狐狸的认知直接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到了魏晋时期,狐仙故事开始出现,像《搜神记》这样的神话小说,...

13818334277狐文化特辑【十九】狐妖的修炼变化体系
傅苑炕答:日本对狐仙与仙狐的区分并不如日本严格,而在中国古代,狐仙与仙狐的概念常常交织在一起。修炼仙术则需要通过泰山娘娘的考验,中国狐妖的修炼路径分为“一步修仙”和“二段修仙”,强调的是资质与修行的重要性,而非单纯的年限。令人好奇的是,单尾狐进化为九尾狐在古籍中并未明确,可能是个别现象,但...

13818334277涂山氏怎么传成九尾狐狸精的
傅苑炕答: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牵涉到一个神秘的物象九尾白狐。《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的事。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的原始部族的图腾物。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神灵在崇拜。据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 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


(编辑:林傅哲)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