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9
中医四大经典的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该书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着,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处方】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多物
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概括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发汗或下之后,而表未解者;
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桂枝汤的禁忌证:
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湿热内盛者;
毒热内盛者。(《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少阴病,发热恶寒无汗者。

扩展资料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涨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桂枝汤方

【导读】如果一提到伤寒杂病论,相信很多人立马就想到方子是桂枝汤,张仲景将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记载如下: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什么是太阳中风呢?

太阳中风,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冒。

这种类型的感冒,往往伴随着浑身出微汗发低烧,同时还有太阳病记载的证状: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你们仔细的回想一下,每次感冒前,是不是后脑勺都会有强痛的感觉?

当出现这种感觉时,要小心,身体提示你快得太阳病了。

如果察觉及时,就赶快冲个热水澡,让热水刺激人体的风池,风府等穴位。

出完一身汗,头痛解除,就可以避免得重感冒。这个生活小妙招赶快记下来,我每次有不适时,用这招都能及时避免感冒。

如果,不幸还感冒了,就需要用到汤剂来发表出汗了。

桂枝汤就是其中的发表剂之一(情况复杂,请找专业的医师辨证处理。)

这个时候,病人会头痛,头晕,发烧,身上会出汗,同时舌苔淡白,整个人打不起精神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桂枝汤来进行治疗。

除了治疗外感病之外,桂枝汤还可以治疗诸多杂证。

在辅行决里面,桂枝汤又叫做小阳旦汤。旦是指升起的意思,阳旦就是指升起人体的阳气。

阳气丢失,人体的功能就会衰退,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病证。在金匮要略的虚劳门中记载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当人体的阳气不足,阳不摄阴,男子就会出现遗精的现象。这时用桂枝汤加上龙骨牡蛎二味药,组成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遗精病。

龙骨与牡蛎是中药中的涩剂,加上龙骨牡蛎就相当于扎紧了泄露的出口。

再用桂枝汤来提升人体的阳气,使阴平阳秘,则精不自泄,疾病自然痊愈。

关于“《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就给大家介绍到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医学类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提升、报名、领证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小编,获取更多资讯。




17026217046中医经典《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蒙天祝答:当人体的阳气不足,阳不摄阴,男子就会出现遗精的现象。这时用桂枝汤加上龙骨牡蛎二味药,组成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遗精病。龙骨与牡蛎是中药中的涩剂,加上龙骨牡蛎就相当于扎紧了泄露的出口。再用桂枝汤来提升人体的阳气,使阴平阳秘,则精不自泄,疾病自然痊愈。关于“《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

17026217046伤寒论首方、桂枝汤解肌发汗,方中芍药,酸,微寒,酸收涩,为什么还要用于...
蒙天祝答: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所以桂枝为阳药,芍药为阴药。桂枝汤是伤卫,卫是阳,风邪聚于皮肌之间,虽出汗但风邪无法尽出,需要提高体内血液运行速度以驱风邪。桂枝走的是动脉,芍药走的是静脉,单用桂枝会出现心悸,单用芍药会出现心痛。生姜散寒,大枣补胃津。麻黄汤症才是营卫俱伤,所以会有...

17026217046治风寒千古名方是哪个?
蒙天祝答:【桂枝合剂】桂枝合剂处方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开卷第一方桂枝汤。本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能,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体虚感冒等。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疗以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为主。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

17026217046桂枝汤方的仲景原文
蒙天祝答:《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

17026217046桂枝汤的附注
蒙天祝答: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厚朴(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7026217046张仲景的哪个方子被称为天下第一方
蒙天祝答:张仲景的方子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方的是“桂枝汤”。桂枝汤,作为张仲景《伤寒论》的首方,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天下第一方”。这一称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组方之精妙,以及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显著的治疗效果。首先,桂枝汤的组方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精髓。它以桂枝为君药,配伍...

17026217046001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蒙天祝答: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的地位和桂枝汤的广泛应用,桂枝汤也可以称为是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有很多应用,最主要的应用是适用于普通人受风感冒刚刚开始、同时运动一下还容易出汗、流较清的鼻涕、悉悉索索的,可能还有发烧、头痛。或者现在很多人说的风寒感冒。伤寒论的原文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17026217046桂枝汤配方
蒙天祝答:1、桂枝汤,出自汉《伤寒论》。本方又名“阳旦汤”。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炙(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3克)。2、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

17026217046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第一方
蒙天祝答:桂枝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第一方,其药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每一味药材都承载着独特的功效。此方在中医临床中,以其卓越的调和营卫、温阳散寒和益气和营能力,赢得了无数病患的信任与赞誉。在名家医案中,桂枝汤的身影频繁出现。对于营卫不和导致的高热...

17026217046道说伤寒论之桂枝汤
蒙天祝答:我们先看一下桂枝汤在仲景书中的运用,再看一下组方结构。 桂枝汤组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编辑:屠供诗)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