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哪位英国使节曾于1816年率团访华,但因为礼节纷争而未能谒见嘉庆帝?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鸦片战争前英国两次遣使与清朝接触的时间

乔治·马戛尔尼,第一代马戛尔尼伯爵,(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英国政治家、外交家。


出使中国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欢迎。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詹姆斯·吉尔雷所绘此事漫画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要求签订正式条约:
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
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
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
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
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
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同时,英国使团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在游历了东部中国之后,11月9日,使团抵达杭州,12月9日抵达广州,两广总督在广州送行。
之后,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马戛尔尼和他的随从团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清朝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1773年1月14日-1857年3月13日),通称阿美士德勋爵(Lord Amherst),英国外交官,曾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访华,然而清廷与英国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嘉庆帝。访华使团结束后,阿美士德曾于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

访华使团
背景
在1816年,英国政府派阿美士德勋爵出使访华,以图与清廷商讨中、英贸易事宜,企图打开中国门户。其实在他以前,英廷就早于1792年至1794年的时候,派遣过马戛尔尼伯爵率团访华,尝试在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的时候,顺势商谈贸易。可是,那一次的使团虽然成功谒见乾隆帝,但是在商贸议题上却无功而还。自那次以后,中、英两国虽然继续进行独口通商,但关系却是每况愈下。

在1815年12月30日,阿美士德勋爵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至翌年1月20日,英政府宣布委任他为驻华全权公使,副使分别是埃利斯(Henry Ellis)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特别委员会主席小斯当东爵士(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他们此行的任务主要是敦请清廷废除公行制,多开商埠,以及进行自由贸易;此外,他们还打算向清帝解释英国对尼泊尔的军事行动。阿美士德勋爵在1816年2月从英国南部斯皮特黑德(Spithead)出发,7月初抵达广州。可是,阿美士德勋爵担心英使团会被拦截面圣,于是没有在广州停留,继续乘船向天津进发。
在1816年8月13日,阿美士德使团抵达天津,并得到工部尚书苏楞额莅临欢迎。不过,双方就觐见清帝的礼仪问题出现分歧,清方要求阿美士德勋爵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礼,但是阿美士德勋爵只愿意以“脱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双方在礼数上的分歧与争执,使阿美士德使团未能入京,滞留于京师附近的通州。在通州期间,理藩院尚书与礼部尚书曾拜访使团,游说阿美士德勋爵行叩头之礼,不过副使小斯当东爵士与东印度公使的大班却坚持反对,指此举将有损英国威严。尽管英政府曾训示阿美士德勋爵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权宜的心态看待中国礼数,但经小斯当东爵士等人的强烈反对,他最终决定以“单膝下跪低头三次,并重复动作三次”,代替三跪九叩。
清廷最初对阿美士德勋爵的让步不予接受,但立场逐渐软化,指英人不习惯跪叩之礼云云。在8月27日,理藩院尚书向嘉庆帝上奏,指阿美士德勋爵“(虽然)起跪颇不自然,(但是)尚堪成礼”,并奏称他演习叩头多次,已有长进。嘉庆帝闻奏后,决定在8月29日于颐和园接见阿美士德勋爵。阿美士德使团连夜赶路,终在29日凌晨时分抵达北京。尽管阿美士德勋爵得知清帝即将准备接见,但是由于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加上颠簸的路程使他疲惫不堪,他要求稍事休息。经过一轮争吵后,阿美士德勋爵坚持歇息,结果负责带领谨见的官员不得要领,唯有向嘉庆帝谎称英使生病。嘉庆帝以为英使傲慢,目无圣驾,大为光火,于是取消陛见,并下令驱逐使团离京。
翌日,嘉庆帝得知实情后,怒气稍息,除下令酌收由摄政王所进的52件贡品,又赏赐一些珍玩予英皇。另外,嘉庆帝更破天荒地准许使团沿大运河南下,沿途一直得到礼待,最后途径广州,至1817年1月28日在澳门登船返国。阿美士德使团离开中国后,曾到访马尼拉,其后他的船只遇险触礁沉没,辗转流落到巴达维亚,期间受到马来亚一带的海盗袭击。获救和安顿好后,阿美士德使团继续启程返国,中途到访圣海伦娜岛;阿美士德勋爵曾与遭放逐的拿破仑进行过数次面谈。据阿美士德使团记载,当时拿破仑的精神与健康十分良好,而拿破仑则认为阿美士德勋爵当初出使中国,理应入乡随俗,向清帝叩头。
影响
由于礼仪的问题,使阿美士德使团的任务失败,没法与清廷讨论贸易问题。而贸易问题没有解决,市场没有开拓,更使英商的走私活动在1820年代与日俱增,鸦片贸易在此后更成为了走私贸易的大宗。一方面,英方日益不满对华贸易所造成的庞大逆差,一方面清廷亦对鸦片毒害国民的情况愈益反感,这使中、英两国的贸易争议在踏入1830年代以后遂渐升温,最终要诉诸武力解决。


威廉·约翰·律劳卑,第九代律劳卑勋爵(1786年10月13日-1834年10月11日),英国皇家海军职员、政治家和外交官,在1834年出任首位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但未几即发生“律劳卑事件”,病逝澳门。


1833年,英王任命上议院议员、海军将官律劳卑为驻华商务监督,至此,遂由东印度公司的对华关系,转变为英国政府的对华关系。1834年7月,律劳卑未经许可擅自从澳门进入广州城,并递交“平行款式”公函,违反大清规则。两广总督卢坤令其离境,并扬言中断清英贸易。律劳卑雇人在广州各处张贴告示,指责卢坤。9月2日卢坤下令全面终止与英国的贸易,并派兵包围英商馆,撤走所有清国佣工,严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供给。律劳卑调来英国一艘巡逻艇两艘护卫舰驶向黄埔进行威胁,与中国海岸警卫虎门炮台交火35分钟,驶入珠江。卢坤随即将12艘大船沉于珠江河底拦截,又从各地调动舰只28艘围堵。9月21日律劳卑在清廷水师的监视下被迫撤出广州。9月27日重开中外贸易。

中英关系(英语:Sino-British relations或Anglo-Chinese relations)指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最早始于18世纪末。 [编辑] 历史 1637年,John Weddell船队抵达澳门,然后从广州载回600吨货物,主要是糖,但是没有与明朝建立正式关系。 1684年,康熙皇帝同意四口通商,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厦门直接进口茶叶。 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被允许在广州建立商馆。 1757年,乾隆皇帝废除四口通商政策,改为广州一口通商。 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James Flint)率领英国船北上天津,通过直隶总督向乾隆皇帝递交诉状,告广州海关刁难勒索外商,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乾隆皇帝阅后大怒,认为英国人越级上访,有辱大清朝廷尊严。下令将洪任辉驱逐。 1784年11月24日,英船Lady Haghes号在广州黄埔因鸣炮误毙中国海关吴亚科、王运发,放炮者被交出,经当地政府审判后被绞死。 1792年,乔治·马戛尔尼带领着英国的外交使团在承德觐见乾隆,要求多口通商但被拒绝。理由是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 1816年,阿美士德外交使团访华,然而英国与清廷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清嘉庆帝。 1839年到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清朝被迫五口通商。 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76年,中国在伦敦设立永久性大使馆,首任公使郭嵩焘。这也是中国在境外的第一个大使馆。 1886年,中英缅甸条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1年辛丑条约。 1927年北伐革命中,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约》签字,除香港九龙外,英国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

  英国使节曾于1816年率团访华,但因为礼节纷争而未能谒见嘉庆帝?

  个人理解:乾隆时候的马戛尔尼 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的阿美士德为团长,两次失败,根本原因不是理解问题,而是英国要在中国打开市场,要一个香港之类的贸易基地,这是侵犯中国主权行为,乾隆和嘉庆当然不会同意,这才是失败的真正原因。鸦片战争,英国才得到了“香港”。但是,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基本都在歪曲这段历史,似乎清朝仅仅因为礼仪而让中西交流失败,这完全是谎言,目的无非是丑化清朝,抬高西方人的优雅和开放,以及为儒教导致中国落后找借口。

  关于乾隆时候的马戛尔尼,参见“和珅传”

  ----------------
  白莲教的战事尚未结束,东南沿海的蔡迁又掀起滔天巨浪,大清王朝已经到了国无宁日的地步。蔡迁系何人?竟能在东南沿海一带掀起滔天之浪?据史书记载,蔡迁是福建同安人。在海边长大的蔡迁,对在海上谋生自然非常熟悉。兼之此人很有组织能力,很快就拉起一伙人,到福建一带的洋面上去闯荡、去劫掠。

  而乾隆以来人口的激增(到乾隆六十年全国人口已接近3亿),则把越来越多的难以谋
  生的人挤到海盗的队伍中。

  因而自乾隆末叶,一支支海盗出没在闽、浙、粤洋面。

  由于清政府正忙于同白莲教的战争,根本就无暇顾及东南沿海地区,数千里的洋面竟然有海无防!蔡迁掌握几十艘配有大炮的战船,控制着福建海域,所有进出口的商船都必须向蔡迁一伙交纳通行税,出海船每只400元,进口船每只800元,俨然成为海上一霸。

  而在广东海域为患的则是林阿保、总兵保、郭学显、鸟石、郑乙等团伙。

  面对海盗的猖獗,清王朝只能“专力防守海口”,对于官府运盐船及商船派军队护送,至于粤、闽、浙洋面则听任海盗横行。

  清王朝迟迟不能平定海盗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官军缺乏同海盗匹配的战船—— “兵船不得力”;其二是海盗能从沿海地区得到物资上的接应——海贼无两载不修之船,亦无一年不坏之杠料,桅柁折则船为虚器,风篷烂则寸步难行……一回闽地,装篷�(xun,烤)洗,焕然一新,粮药充足”;其三则是海上作战受风势的影响—— “海中剿敌,全凭风力,风势不顺,虽隔数十里,犹隔数千里,旬日尚不能到也。

  是故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

  飓期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泊地皆不战也。

  及其战也,勇力无所施,全以大炮相轰击,船身颠荡,中者几何?我顺风而逐,贼亦顺风而逃,无伏可设,无险可扼,必以钩镰去其皮网,以大炮坏其柁牙篷胎,使船伤行迟,攻之,贼穷投海,然后获其一二船,而余船飘然远矣。”皇后不禁一声长叹,她似乎都听到把澎澎的涛声与隆隆的炮声……内忧外患一起袭来,万里洋面再也不能成为大清王朝的天然屏障了。

  滔滔海水不仅成为海盗的栖身地,也成为西方炮舰乘风破浪的载体,英国的舰队已经频频出没在清帝国的水域。

  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英国以防止法国占领澳门为借口,派六艘军舰抵达澳门,经过清政府的交涉,英军舰才于六月开走。

  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九艘英国军舰在澳门再次登陆,接着又闯入黄埔、广州。

  两广总督吴雄光以断绝贸易、封锁进澳水路、切断粮食、蔬菜的供给作为同入侵者斗争的手段,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同法国交战,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兵力用于远东,遂在占领澳门四个月后撤离。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闰六月,由阿美士德(原英国驻印度总督)率领的英国使团再次访华,同乾隆年间访华的马戛尔尼一样试图打开清帝国的大门,把清帝国变成英国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阿美士德一行闰六月十九日抵达天津。

  皇后的兄弟和世泰公爵是接待英国使团的负责人,从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嘉庆皇帝对此次中英外交接触的重视。

  然而对双方来说觐见礼节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阿美士德拒绝向嘉庆行双膝跪地的磕头礼。

  觐见礼节,在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一直到乾隆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接见马戛尔尼,英方也没能按照乾隆的要求行“双腿跪”的礼节,乾隆为此相当不快。

  嘉庆比他的父亲还要固执,甚至派和世泰到通州去教阿美士德等人“习礼”,说白了就是学磕头。

  从闰六月二十七到七月初六整整习了八天的礼,依然没有解决磕头的问题,到不是磕头难学,而是英国使团不能接受,彼此一直僵持不下。

  和世泰不愿让皇帝失望,他想像当年和�那样,安排皇帝同阿美士德等人见面,即使英国使团来个单腿跪,皇帝也不能当场发作。

  于是在初六晚上他陪同阿美士德等从通州赶往圆明园,并安排在初七早晨谒见嘉庆。

  皇帝已经端坐在殿中等待接见,可连夜的赶路已经搞得阿美士德疲惫不堪,更何况公使的礼服、英国使团的礼物都还在路上……一方面是皇帝在等候,另一方面是阿美士德拒绝谒见……做了蜡的和世泰只得编了个善意的谎言——阿美士德病了,而当嘉庆表示可以接见副使时,和世泰则说副使也病了,谎话说到这份还能骗得了谁!盛怒中的嘉庆令英国使团返回广州,鸦片战争之前清、英之间最后一次外交接触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和世泰的确有负圣望,把事情办砸了,可英国使团为什么在从通州出发时不把正使、副使的礼服以及礼物一同带上?对英国使团的做法,皇后实在感到不能理解;对英国政府派出使团的目的,她更感到困惑……

你说的是乾隆时候的马戛尔尼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以阿美士德为团长的使节团前来中国。上次马戛尔尼出使在礼仪之争,加深了清朝对于英人“桀骜不驯”的印象,阿美士德出使时,清廷变得不再通融。使节团一到大沽,清朝官员就与他谈判礼仪问题,结果双方陷入僵局。使节团因此被堵在通州。最后清仁宗不耐烦了,下令招见英使,官员连夜用车把他送往北京,当英使抵达圆明园时,借口疲惫不堪要求改日觐见,不顾清方官员劝阻,拂袖而去。英使如此无礼,清仁宗大怒,下令驱逐英使,并且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里宣布:英国遣使前来中国,“礼义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嗣后无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当然,阿美士德原先准备提出的要求根本无从谈起。谈判还未开始已告决裂。

马噶尔尼

马嘎耳尼


15739577888哪位英国使节曾于1816年率团访华,但因为礼节纷争而未能谒见嘉庆帝...
祝丽霭答:英国使节曾于1816年率团访华,但因为礼节纷争而未能谒见嘉庆帝?个人理解:乾隆时候的马戛尔尼 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的阿美士德为团长,两次失败,根本原因不是理解问题,而是英国要在中国打开市场,要一个香港之类的贸易基地,这是侵犯中国主权行为,乾隆和嘉庆当然不会同意,这才是失败...

15739577888鸦片战争前英国两次遣使与清朝接触的时间
祝丽霭答: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1773年1月14日-1857年3月13日),通称阿美士德勋爵(Lord Amherst),英国外交官,曾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访华,然而清廷与英国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嘉庆帝。访华使团结束后,阿美士德曾于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 访华使团 背景 在1816年,英国政...

15739577888阿美士德的生平
祝丽霭答:在1804年至1813年,阿美士德勋爵曾出任寝宫侍臣;期间于1809年至1811年在那不勒斯出任宫廷使节。自1815年至1823年,他亦曾再领寝宫侍臣之衔。 在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被英国政府指派出使访华,以图与清廷商讨中、英贸易事宜,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其实在他以前,英廷就早于1792年至1794年的时候,派遣过乔治·马戛尔尼...

15739577888马戛尔尼访华俄英国国内背景
祝丽霭答:马戈尔尼为1792年英国使华团长。对于这次马戈尔尼率团使华,英国政府极为重视。这在使臣的选派上就明显的反映出来。正使马戈尔尼是英国“国王的亲戚,议国事的大臣”,使英国政府“从许多博学的人那里挑出来的一个大博学的人,他从前办过许多大事,到俄罗斯国出过差,又管过许多地方的事”,并且还在英...

15739577888谁曾率领英国使团
祝丽霭答:1792年,马戛尔尼被英国政府任命为正使,乔治斯当东(GeorgeStaunton)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对中西交流史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中国提供了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机会。然而,使团未能达成预期的贸易和外交目标。马戛尔尼使...

157395778881937年马戈尔尼访华
祝丽霭答:为了开拓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决定派使臣访华,以求通过和清政府直接交涉,消除种种限制,拓展对华商务。 1787年,英王乔治三世曾任命加茨喀特(Charles Cathcart)为大使,但这位使臣在来华途中因病去世,使团与船队随即返航。英国并没有死心,又于1792年任命马戈尔尼为大使,率一支七百人的船队,借乾隆83...

15739577888马戛尔尼访华俄英国国内背景
祝丽霭答:在明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使节就曾踏上前往中国的航程,但历经周折,最后没有能够和中国建立关系。入清以后,自康熙二十四年,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了商馆,英国从此加入对华贸易的西方国家之列。到了18世纪,英国成为了最大的对华贸易利益获得者。如在1736年到广州的12只西洋商船中,英国只占5只,而在...

15739577888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是怎样的呢?
祝丽霭答:1793年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北京。8月5日,也就是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乔人杰和通州协副将王文雄上船迎接,并备菜蔬酒肉为使团接风洗尘。到达天津,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

15739577888马葛尔尼访华的意义
祝丽霭答:几乎与法国人轰轰烈烈搞文化革命同时,英国人派出一个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即1792年马嘎尔尼,阴悄悄访问中国。后者之历史意义,不亚于前者,但是被法国革命的夺目烈焰遮蔽。马嘎尔尼访华,卑之无甚高论,也就是今天我们讨论WTO时耳熟能详的八个字:"自由贸易,协定关税"。乾隆拒绝这八个字,是因为外夷不肯行双膝下跪大礼...

157395778881793年英使访华,乾隆的夺命三招,造成40年后,清王朝雪崩!
祝丽霭答:一、英使访华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近700人的庞大使团,航海近一年,于翌年9月14日在热河觐见了乾隆。 大清君臣以为这是「 ”远夷慕化”,前来归顺效忠,不料这些「 ”野蛮人”在国书中竟敢和天朝比肩,自称「 ”兄弟和朋友”而不称「 ”臣”,并且英使也不...


(编辑:双弘贩)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