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典哲学的终结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德国古典哲学由康德开始,到集大成者黑格尔这里结束,中间有两位关键的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他们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费希特自命为康德哲学的完善者,谢林在晚年指责黑格尔剽窃了他的思想。形而上学的道路即将终结,他们是在落日的余晖照耀下,一闪而逝的花火,在这终结之路的末端上,还绽放出了一朵最华丽的人类理智之花。

康德哲学始终为人所诟病的就是那个不可知的“物自体”。费希特认为,康德对自己的哲学进行的不够彻底,而且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犯了一个逻辑前提问题。按照康德的观点,我们只能认识到我们经验范围之内的东西,经验之外是不可知的,但恰恰物自体就是这个经验之外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在经验的范围内去谈及经验之外的东西,并把它作为假设的前提。费希特认为,根本不需要物自体,也可以解释认识活动发生的过程。

他的哲学被称为“知识学”,知识学三大原理:一,自我设定自我本身。二,自我设定非我。三,自我设定一个有条件的自我与非我相对立。分别是正题,反题,合题。“我是我”,这是一切逻辑的前提,代表了一种“实在性”。我进行反设定,出现非我,代表“否定性”。将自我与非我相关联,代表“根据性”。在费希特这里,“绝对自我”是最高的原则,也就是那个绝对的本源,它不仅提供康德所说的形式,还提供实际的内容,而非我只是意识中的世界,是虚幻的,与实际相反映的存在。他认为哲学应当是一元论的,是为认识提供依据的。而认识的本源只有两条路线,一是唯物主义,由物到心,这条路在费希特看来是不同通的,因为无法解释物质如何演化为意识,人不能够跳出自我意识去外在寻找本源,二是唯心主义,由心到物,这一点是可以用理性说明的,因为意识始终是在主体范围之内,也应当在主体范围之内寻找本源。

费希特之后的谢林哲学被称作是“同一论”,作为黑格尔日后哲学核心的“绝对精神”中的“绝对”概念的来源就出自谢林。他认为现实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是一个有条件的(不完满)世界,而宇宙万物真正的最高依据是“绝对”,这个绝对的含义是“非人格的绝对理智”。“绝对”具有自我发展直到在精神层面达到自身完满性的原始冲动,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绝对自己追求以达成自己的发展过程。在谢林这里,有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之分。在自然哲学方面,“绝对”为了达成自己的同一性,在源始的“二重性”(超越性和全体性)推动下,从无意识的状态慢慢上升到了“自我意识”,这也是人类主观性不断增长的过程。在先验哲学方面,“自我意识”又要去把握那个“绝对”。同一性的体现,“我是我”:“自我”去意识“自我意识”(主体与对象)。这样,谢林的一元唯心论也得以完成,自然是无意识的理智,而科学就是要将意识从物质中抽取出来。他还认为,由于人类理性与绝对的距离,我们不能够思想到“绝对”,只能借助于艺术直观,在艺术与美中,绝对得以或然显现,他将艺术称为哲学的工具。

古典哲学最后一位登场的人物是大哲学家黑格尔,我在第一次听人称其为“大哲学家”时还颇感好奇,但后来领教到他的哲学体系之时,不禁觉得名副其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走出了一条极限之路,以至于后期的思想家们无人再能到达他的深度与广度。他那包罗万象的集大成的哲学,将形而上学画下了完美的句号。之后的哲学都只能在各个领域进行对黑格尔的批判与继承,而再也达不到黑格尔式的高度。黑格尔的哲学是人类理性的一次全面探险,他那种将人类知识做一次全面的总结与分析的伟绩,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意义。我认为,作为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被批判的程度有多大,给后世与我们带来的影响就有多大。越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对他的崇拜之情就越发高涨。

“辩证法”,由柏拉图始起,但在整个近代哲学,且在牛顿机械自然观兴起后,都将其在否定意义上使用,康德语:“陷入辩证法的幻象”。但辩证法在黑格尔这重新恢复了地位,且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至于在马克思等人的推动下,成为至今深入我们中心意识的思想方法。“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的历史意识也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对后世的哲学学习模式造成决定性作用。“艺术终结论”,“关于运动的定义”,等等,种种观念对现代性精神的奠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年年轻气盛的叔本华在柏林大学授课,妄图跟黑格尔争锋,但惨遭失败。因为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他的思想抬升到普鲁士官方哲学的地位,那是属于黑格尔的时代。

康德的早年经历不详,且哲学思想成熟较晚,将近六十岁才写出第一部著作《纯批》,他的思想一般分为前批判时期(独断论)与批判时期,由一篇四十多岁写的教授论文为划分。但黑格尔成名较早,三十多岁写出的巨著《精神现象学》就已经奠定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早年黑格尔深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他在大学期间的两个室友同样是思想史的巨人,谢林与荷尔德林。后者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当时的思想界被康德所统治,无数的哲学家都希望能够解决康德所批判或遗留下来的问题,黑格尔当然也不例外,他要重建被康德瓦解的形而上学。

恩格斯曾经说过,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这个说法来自于黑格尔,但黑格尔所指的是:“过去的形而上学家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看问题”,而形而上学本身是伟大的。它源于人的最本质冲动,想要去探究这个世界本质的真理,哲学家们相信宇宙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而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它最本源的东西并加以证明。哲学家的思考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最内核的原则,然后从这个第一原则出发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合理。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他的基本哲学体系框架已经蕴含其中。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一切之本质而不是方法,他将自己的思想形容为是一次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辩证法既是带动着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本身,最终达到了对宇宙万物存在的绝对支持。《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指的是“万事万物,只要超出自身,就是对自身的瓦解,唯有精神,是在它的他物中,依然能保持自身的生命的力量。”现象指的是“人类精神认识宇宙万物的历史过程。”(这里的现象不是与本质所对立的)。

黑格尔所确立的第一原则是:“绝对精神”。在他这里,本体论与认识论具有同一性质。首先来看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他质疑康德考察先天认知能力的合法性,因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需要有主体与对象的区别,而康德用思维来考察思维本身,对象变成了主体自身,那分析的对象也就自然瓦解,也就得不到关于真正对象的认知。在黑格尔看来,知识和对象是一种辩证关系,当我们接触一个对象,同时我们产生了知识,而由于这种知识,我们改变了对对象的认知,导致原来的对象变成了一种新对象,而这种新对象又会为我们带来新的知识,这样知识和对象就反复作用,不断变化,最终构成了我们认识的发展,也就是人类的历史,这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本质,所以不存在什么“物自体”。通过这样的质疑,康德的先天认识分析和产生认识来源的物自体问题就被解决了。

黑格尔认为,“认知活动”就是用思维形式考察思维形式自身,必须由其自身去规定其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就构成了“思想的矛盾发展”。黑格尔瓦解了主客体对立的思想,他赋予“人的认识以本体论因素”,认为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去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就是使世界达到统一的原因。因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存在,它通过自己发展自己来达到自己,而绝对精神就是通过人类的精神活动来得以实现的。

“实体即主体”,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绝对精神。人们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主观思想去思想客观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人类精神活动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由最初萌发意识(普遍的,动物性的),到自我意识的形成(这是认识的基础),再到理性的形成(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直到绝对精神本身。所以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就是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最初人对于外界都以对物的认识方式(体现在人对人的征服),后来到自我意识对自我意识(人与人希望获得承认)。黑格尔批判过去哲学家,斯宾诺莎将认识分为两种,一是实体在自身内通过自身认识(自因),二是样式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被认识,缺少了自我意识对他物的能动作用;康德坚持思维就是思维,对象就是对象,无法扬弃现实的外部世界,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而谢林则陷入了无差别的绝对与有差别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

“实体即主体”,实体的运动性构成世界得以展示的方式。它表现为:一,实体自己展开自己;二,自身之中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将自身树立为自身的对立面,扬弃矛盾与对立);三,既是开端又是结果,“潜在(目的),展开,达到现实,直到目的”即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所以,现象也就是本质,绝对精神在发展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现象,并通过扬弃矛盾对立性保留统一性继续前进,因而,黑格尔的哲学具有宏观的整体性视野和历史哲学的特点。他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真正的哲学(黑格尔哲学)是由过去每一位哲学家哲学的合理内核共同综合构成的。

  在对思想的分析上,黑格尔认为,“存在即思维”,从认识的过程来看,是先有感觉经验存在,有表象的出现,再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从逻辑的角度,我们是先有对概念的认知,再有对概念所指称的事物的感知,所以事物的本质是概念(思想)。并且感性活动也包含着普遍性的特质,所以思想活动贯穿了认识活动的始终,正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绝对得以成为精神成为现实。思想有四个特点,一是能动的普遍性,二是对事物反思的能力(把握本质),三是思想本身就是事物客观的本质,四是思想是自由的(属于“我”自己的思想,可以摆脱感性的限制。世界是无意识的思想,而人类的思想让事物本身成为思想(它自身),也就是思想思想存在于事物中的思想。在这里人的认识活动的本体论性质得到突出,黑格尔认为哲学最高的目的,就是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所以,”存在即合理“,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需要被扬弃的不算现实)。

黑格尔作为著作发表的除去《精神现象学》之外仅剩一部《逻辑学》,另外还有重要的两部书籍《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是作为授课讲义编订而成的。对于黑格尔的后期思想,我所知甚少,也不太理解,只能在这做个简要说明。《逻辑学》不等同于我们所指的形式逻辑,在《逻辑学》的序言之中,黑格尔这样写道:“学习这门科学,在这个阴影的王国中居留和工作,是远离感性直观和目的、远离感情、远离仅仅是意见的观念世界的。”《逻辑学》将《精神现象学》作为前提。《精神现象学》是对万事万物矛盾发展直至绝对精神(概念)的演绎,而《逻辑学》则直接进行对概念演绎进行研究。

《逻辑学》是黑格尔建立世界的逻辑结构,对纯粹本质性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的记载。当人类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之后,整个认识过程就会纯化成范畴,它也就成为了《逻辑学》的对象。概念论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首先,存在为前提,存在分为:自在,自为,和自在而自为的。自在是直接性的(在自身内),导向存在论的范畴。自为是间接性的(为他),导向了本质论的范畴。自在而自为是二者结合,导向了概念论的范畴。

“辩证法”,是精神本质性的运动。“密纳发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起飞。”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对于过去的真理,而不是未来的预言。辩证法中的“扬弃”就是对现有的保存保持停止终结,然后向着更高阶段的过渡。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后面的阶段,总是在先阶段的真理。他认为现代人已然生活在观念(抽象性,普遍性)之中,难以回到现象本身,而古代人就是生活在现象之中,才获得了对抽象思维的形成。而哲学的探索,向前进就是回溯根据,就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英雄出征,英雄返乡,黑格尔的思想旅程经过了外部探险,最终又回到了自身(绝对精神)。

在黑格尔之后,古典哲学的道路由此闭合,后世再无思想家妄图构建如此庞大的哲学体系。千年的形而上学开始消解,伴随着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的衰弱。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自然选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强调人的非理性(本我与超我的平衡)。这三大理论直接动摇了宇宙和谐论,历史目的论,理性至上主义这些支撑过去思想家思考世界的基本范式,直到二十世纪初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出现,更是将我们看待宇宙的基本方式完全颠覆了,世界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变得扑朔迷离。


13852519061古典哲学的终结
邓姜典答:德国古典哲学由康德开始,到集大成者黑格尔这里结束,中间有两位关键的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他们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费希特自命为康德哲学的完善者,谢林在晚年指责黑格尔剽窃了他的思想。形而上学的道路即将终结,他们是在落日的余晖照耀下,一闪而逝的花火,在这终结之路的末端上,还绽放出了一朵最华丽的人类理智之...

13852519061是谁终结了古典哲学?
邓姜典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主要内容以及独创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一个较为成熟和全面的总结,帮助工人阶级及政党准确掌握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章主要是分析黑格尔哲学。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1385251906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几几年
邓姜典答: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于1886年创作,深刻地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385251906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是什么...
邓姜典答: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

13852519061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部哲学著作是
邓姜典答:《路徳维希?费尔巴哈和徳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哲学著作《路徳维希?费尔巴哈和徳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科学总结。

13852519061试述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怎样评论费尔巴哈的...
邓姜典答:恩格斯就以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例,对他的抽象的道德观展开了分析批判。(5分)(2)费尔巴哈从满足肉体的需要和欲望出发,而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但追求幸福的欲望所引起的行为要受到其自然后果的矫正和社会后果的矫正。因此,人们必须正确地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必须承认人人都有追求幸福...

13852519061如何理解《费尔巴哈论》中“哲学革命是政治崩那
邓姜典答: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一书是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名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读的重要文献。在这部名著中,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其理论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并对...

13852519061恩格斯: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就越符合工人阶级利益。 这句话出自...
邓姜典答:答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历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失去了对理论掌握的兴趣,而工人阶级则渴望科学的理论。所以,“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原因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

1385251906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 ...
邓姜典答: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ylutcy7nWZIqSKNz_FBEQ 提取码:3es2 书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恩格斯 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7-8 页数:72 内容简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13852519061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恩格斯以此话说出了怎样的唯物主义的...
邓姜典答:“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是由恩格斯写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到:“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


(编辑:丰逃乳)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