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之"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什么啊?多种解释````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文言文常见字“之”字,有八种含义,你知道哪几种呢?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 到……去
《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
2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们)
《论语》:学而时习之
3 指示代词,这、此
《庄子》:之二虫又何知?
4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诗经》:羔羊之皮
5 有时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3351533220之在古文中的意思
劳亲饱答:意为“到去”“往”;quot之quot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quot之quot字在文言文中用法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当“之”。6、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

13351533220文言文之的意思
劳亲饱答:“之”分别有以下意思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quot之quot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quot之quot字在文言文中用法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

13351533220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劳亲饱答:6、7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quot这quot8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以上两句中的quot之quot都译为quot这quot11助词12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quot的quot1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7、ldquo文言文rdquo的意思就是指ldquo美好的语言文章rdquo也叫做语体文之在文言...

13351533220石青糁之的之什么意思
劳亲饱答: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quot,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quot,石青糁之的意思是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这句话出自明朝文学家魏学洢。“石青糁之”的“之”代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之 指的是 刻得...

13351533220"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以四种
劳亲饱答:1、作动词,译为到,往。举例: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译文:我曾经和同伴一起耕田,种庄稼。2、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示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战胜他们。译文:他们力气耗尽,而我们精力充沛,因此我们可以 示例:...

13351533220"之"字是什么意思
劳亲饱答:【释义】①相当于“ 的 ” :无价之宝|言外之意|三分之一。②代词,指人或事物:求之不得|取而代之|置之不理。③表示虚指,不具体代替什么:总之|久而久之|总而言之。④往;去;到:君将何之?【之后】 #zhīhòu 表示在事情、时间或处所的后面:一小时之后|毕业之后。〖例句〗...

13351533220文言文中的"之" 和"而"的意思
劳亲饱答:(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

13351533220在古代"之"是什么意思?
劳亲饱答: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

13351533220"之"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什么啊?多种解释```
劳亲饱答:【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

13351533220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劳亲饱答: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动词,本义,出、进、发展等等。详细释义:〈动〉(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同本义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往,朝...


(编辑:吕会琳)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