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没有范仲淹小时候苦读的故事,是他苦读的,,不是他的故事急,,谢谢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范仲淹刻苦读书时,有人送他吃的,他不收的故事是什么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划粥断齑
范仲淹幼年贫寒,在寺庙中刻苦读书。每晚他用糙米煮一盆稀饭,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上各吃两块,用捣碎的腌菜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
2、范仲淹捐风水故事
范仲淹小时候,父亲就过世,家境非常贫穷。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3、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虀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范仲淹幼年贫寒,在寺庙中刻苦读书。每晚他用糙米煮一盆稀饭,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上各吃两块,用捣碎的腌菜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范仲淹幼年贫寒,在寺庙中刻苦读书。每晚他用糙米煮一盆稀饭,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上各吃两块,用捣碎的腌菜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5076161823有没有范仲淹小时候苦读的故事,是他苦读的,,不是他的故事急,,谢谢
鄂贩孟答:范仲淹小时候,父亲就过世,家境非常贫穷。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3、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

15076161823范仲淹的历史故事-范仲淹刻苦读书
鄂贩孟答: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

15076161823范仲俺小时候求学的故事
鄂贩孟答:范仲俺小时候求学的故事:范仲淹是公元十世纪宋代人,他不到三岁时,父亲因病去逝,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十几岁时,范仲淹只身外出求学,到当时著名的应天府书院拜师学习。在应天府书院期间,范仲淹生活非常艰苦,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粮食,所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只能喝粥。他每天早上把米粥煮好,等粥凝固后...

15076161823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鄂贩孟答: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

15076161823范仲淹的小故事有哪些?
鄂贩孟答: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后来范仲淹有点不好...

15076161823范仲淹的励志故事
鄂贩孟答:范仲淹的励志故事 篇1 其实教育并不只存在学堂之中,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瞬间都会成为人们传道授教的机会。范仲淹在一次游览山水的时候,遇到了一群好学的牧童,范仲淹借机给他们上了一课,牧童们也努力争取到了一次可以学习的机会。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游观天柱山。清晨,范仲淹见东方已露出鱼肚色,便独自一人出...

15076161823范仲淹小时候文言文
鄂贩孟答: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 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部(今属商丘)学舍读书。 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

15076161823范仲淹刻苦学习的例子
鄂贩孟答: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15076161823因为读书五年未脱衣而眠的人是谁?
鄂贩孟答: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其父范墉死时他刚两岁)。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


(编辑:鬱贱胖)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