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天下无病可治″到“天下无方可用”——学医心得之八(修订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9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我从小喜爱中医,是受爷爷的影响。只记得我小时侯一有感冒头痛,爷爷就围绕房前屋后转一圈,回来时手握一把中草药,前胡,柴胡,偏头草,藿香,荆芥之类,熬碗药汤一喝,睡一觉就好了。那时老家住在秦岭南的商洛深山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红岩寨,山高路远,缺医少药,懂得点中草药知识,便能对付感冒,头痛等小病。上中学后,我就买了几本中医药书,课余时学习并试治自己的鼻窦炎,竟然给治好了(详见我的文章《话说鼻渊》)。

后来应征入伍,八年军旅生涯,学用的是汽车驾驶,退伍后落户关中农村,生活所迫,忙于生计,久违了心仪的中医学习。及至晚年,一场大病,几经周折,最后在省城西安大医院医治,差一点被装上心脏冠脉支架。症状缓解出院后在寻找中医调理的同时,结缘网上“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又开始走上中医自学之路,边学习边实践,收益多多。

中医自学的粗浅心得体会,我已写过七篇文章发表在平台。这篇文章,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心得,也就是自己对药王孙思邈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学医方法的体会。我认为药王所言,正言中世人学医的心态及误区,即“急于求成,重术轻理”。

药王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这是说愚者学医,只知收集药方,读方抄方。历代医家方书,林林总总,三五年时间,不敢说尽览无余,但抄读它个成千上万个药方不在话下,其中当然包括治疗各类病症的处方。别以为有了这些方子,就能对号入座,治疗天下所有病症。

药王接着写道:“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是说某些人用三五年收集的药方就去治病,再三五年后觉得自己收集的方子不可用。古代没有“‘非法行医”之说,学医者有机会就可以实践,以疗效建树口碑,乃至成为一方名医,但并不是学医者人人可成名医。中医博大精深,没有超人的毅力,超常的智慧,很难学成。

所以药王又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这是药王总结的学医方法,“必须博极医源”,“医源”就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就是要读通读懂中医经典。中医经典主要指《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大成》,《奇经八脉考》,《类经》,《外经微言》等等基础理论著作。

“‘精勤不倦”,就是坚持不断地学习研究,体会感悟。“不得道听途说”,我认为包括两方面,一是多读经典原著,不要只看别人的解释翻译,要看也得多看几家,不要被一家之言局限住了。二是多亲自实践,总结比较,不要只听别人说某方治某病,某病用某方就信以为真。医道无穷,深无止境,不可浅辄尚止。

学医的途径和次序有多种,网上的介绍文章也有多种说法,不外因人而异,由浅入深或由繁至简。本文标题所指即前一种,由浅入深法。此法容易走入迷途。比如读几本方书医案,抄百十种治病处方,就去临床治病,偶尔碰巧了,治好一二例,大多数不对症,效果差。因为病人体质不同,病因不同,虽然症状差不多,同一个方子对张三有效,对李四就无效。中医的灵魂是辩证,辨证的根据是医理,没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就很难得出正确的辩证判断,辨证不准当然就难用准方药,方药不准那来的疗效呢?

就以很常见的咳嗽为例,有的好治,有的就不好治。我参军之前在山区老家,对照医书上的处方自采中草药,曾治好过三婶的咳嗽,那是碰巧了。后来参军离开老家,三婶咳嗽又犯了,直至去世。

晚年跟随网上特训班自学中医以来,才知学医的正确次序应该是由繁至简,即如药王所说必须博极医源,先学经典,倪海厦老师的人纪中医五大经典视频课正是这种次序。《黄帝内经》、《针灸大成》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平衡观,人身整体观和脏腑经络理论及五行生克理论,都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另外,《神农本草经》的药性理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六经辨证和使用方药的原理,都是经过千百年无数次验证有效的宝贵经典。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理论和方药,在临床上辩证用药就会得心应手。

仍以咳嗽为例,《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蛔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尿)。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这是两千多年前古圣先贤对咳嗽一证的认识,远远超越当今中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水平,这就是经典的价值。我们今天有多少在职医生去认真学习和传承了,难怪疗效越来越差。

据有关中华医史研究资料显示,中医理论和治病水平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相当鼎盛,此后至今在理论上实践上没有突破性发展,某些方面由于战乱或自然灾害影响,古医籍和医术绝技损失不少,比如《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外经》已经失传,《后汉书·华佗传》中提到的“‘麻沸散″也已失传,当然失传的古医籍和医术技法不仅这些,应该是相当多的。就是如今尚存的古医籍和医术医技,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学习和继承发扬,它们也只是文物资料,不能发挥作用,名存实亡,近乎失传。

上段为题外话,不再多说。言归正传,学中医的正规次序先读经典,学懂医理药理,再学诊法技法,再去临床治病,为什么说这是“由繁至简”呢?因为如果医者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夫,临床诊断就能分辨真假,找到病因病机本质,有临床经验者,往往第一印象一望就可确知十之八九,这就是“‘简”,不但“简”,而且“准”,用药结果必然是“效”。

历史上曾有名医在行医之初经历一段时间实践,治病效果不理想,觉得理论不够扎实,又停止行医,重读经典几年之后再去实践,果然疗效大进。这是我很多年前看央视《百家讲坛》罗博士讲的,只是忘记了这位名医的姓名。姓名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医者必须熟读经典,运用经典的医道,这是古今大医名医们的共识。

近读《名老中医之路》,蒲志孝先生在介绍其父蒲辅周先生的治学经验一文中说:“先父对《伤寒》、《金匮》二书推崇备至。他曾回忆到,在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为此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难》、《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以后在临床上就比较得心应手。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 ”

这段话也佐证了医学经典理论对医者临床的指导何其重要,所以学医必须精读领悟经典原著。

(修订于2022.06.16)


14718354507从“天下无病可治″到“天下无方可用”——学医心得之八(修订版)_百 ...
荣壮清答:别以为有了这些方子,就能对号入座,治疗天下所有病症。 药王接着写道:“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是说某些人用三五年收集的药方就去治病,再三五年后觉得自己收集的方子不可用。古代没有“‘非法行医”之说,学医者有机会就可以实践,以疗效建树口碑,乃至成为一方名医,但并不是学医者人人可成名医。中医博大...

14718354507“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是什么意思...
荣壮清答:读了三年的医书,就认为天下没有治不了的病症了。给人治了三年病,便会说天下的药方几乎不能用。

14718354507...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
荣壮清答: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当时那些一知半解、存在自满情绪的医生而提出的警语。他是说,这些医生仅仅学了一些医书,甚至只读一些方头,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认为任何疾病都能医治,社会上没有什么难医的病好治了;但是到了临床实践以后,碰到千变...

14718354507...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
荣壮清答: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为当时那些一知半解、存在自满情绪的医生而提出的警语。他是说,这些医生仅仅学了一些医书,甚至只读一些方头,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认为任何疾病都能医治,社会上没有什么难医的病好治了;但是到了临床实践以后,碰到千变...

14718354507有一句话大约意思是这样的,但不全正确,帮我修正一下。
荣壮清答: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为医三载,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14718354507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注释
荣壮清答: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译文:张湛说:“经方的难度,早已有之。现在有些病情在内部相似,但在外部却有所不同;也有些内部不同,但在外部相似。因此,五脏六腑的充盈与虚损...

14718354507大医精诚原文
荣壮清答: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

14718354507《大医精诚》原文
荣壮清答: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

14718354507...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_百度...
荣壮清答:D 试题分析: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题肢①和题肢③正确;题肢而说法正确,与题意无关;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故答案选D。

14718354507太医精诚的翻译
荣壮清答: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编辑:宓辉利)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