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物散文,两千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五篇两千字名家散文

 林清玄 《枯叶蝶的最后归宿》
秋日在林间散步,无意中走进一片人迹杳然的阔叶林中。遍地铺满了厚厚的落叶。黑的,褐的,灰的,咖啡色的,以及刚刚落下的黄的,红的,绿的叶片。在夕阳的光照里,组成一幅绵延的泼墨彩画。
枯叶虽然调零了,却自始至终都是如此美丽。那彩色的叶片吸引我。忍不住坐在一个树桩上,轻轻地赞叹,我突然看见一片枯叶在层层叶片中蠕动着。
凝视,才知道这是一只枯叶蝶,枯叶蝶在枯叶堆中寻找什么呢?这个念头使我感到兴趣盎然。静静地观看,没有想到枯叶蝶就在这个时候翻倒,抽搐了几下,不动了。
枯叶蝶竟然就这样死了,这一生都在塑造自己成为一片枯叶的蝴蝶最后真的化为一片枯叶。如果不是我亲眼目睹,相信无人能在一大片枯叶中,寻找出一只蝴蝶的尸身。我把枯萎的蝴蝶,捧在手上。思及枯叶蝶是一生站立或者飞翔在枯叶与蝴蝶界限之间的。如果说它是执着于枯叶,那是对的。否则为什么它的形状颜色,姿势都酷似一片叶子。如果说它是执着于蝴蝶的生命,那也是对的。酷似枯叶只是为了保护它内在的那一只蝴蝶。
如今它终于打破界限了,它终于放下执着了,它还原,而且完整了。
我们谁不是站立在某了界限上呢。很少有人是全然的。从左边看也许是枯叶,从右边看,却是蝴蝶,飞翔时是一只蝴蝶,落地时却是枯叶。
在飞舞与飘落之间,在绚丽于平淡之间,在跃动与平静之间。大部分为了保命,压抑隐藏遮掩了内在美丽的蝴蝶,拟态为一片枯叶。
最后的时刻来临,众人走过森林,只见枯叶满地,无人看见蝴蝶。蝉行者一旦唤醒内心的蝴蝶,创造了飞翔的意志。就不再停止飞行。不再压迫内在的美丽。他会张开双眼看灿烂的夕阳。它会大声念诵十四行诗。它会侧耳倾听繁花的歌唱。它会全身进入一朵兰花香。
最后或许也会颓倒在一片枯叶林间。它内心的蝴蝶却与初生时一样美丽。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
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
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
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
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
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
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
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
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
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大地才
虚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
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
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森森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
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
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
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
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
饼不够圆,一块镍市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
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
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
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
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
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
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
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
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
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绿的歌》冰心
原文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的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了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沉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的歌”献给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林清玄,作为台湾自由作家,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道士塔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宫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宫。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国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藤野先生 包身工

额 ,两千字?好多哦


19524959239描写动物的散文
党庾知答:描写动物的散文 篇1 邻居王阿姨给我一只小仓鼠,我非常喜欢它。 它的身体小巧玲珑,似乒乓球大小。一身雪白光滑的毛,一对圆溜溜的小眼睛,好像两颗黑宝石镶嵌在小脑袋上。一张小嘴不停咯吱咯吱地嚼着东西。仓鼠的样子和老鼠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她的屁股后面有一条短短的小尾巴。因为它的样子可爱,所以我给它起...

19524959239人物散文,两千字。
党庾知答:我的 人物散文,两千字。  我来答 3个回答 #活动# 百度知道那些年,你见过的“奇妙”问答?御风的女孩崇瓶 2014-04-23 · TA获得超过4.8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224 采纳率:20% 帮助的人:75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道士塔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

19524959239写动物的散文
党庾知答:篇1:写动物的散文 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真情吗?一个家庭主妇一次准备油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过了一会,等这些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的差不多了。开始一条一条的放到油锅里面去炸,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面痛苦的...

19524959239旧物散文随笔
党庾知答:旧物散文随笔1 旧物,是一种旧日情怀,因打上了时光的烙印而变得生动起来。旧物就像一段旧时光,仿佛停留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安静地散发着持久而美丽的光芒。喜欢旧物的女孩子一定是美妙的。她的内心,锃亮柔滑,没有陈旧,没有遗弃。那些物品存在自有生命,并会被新的主人珍宝般置入囊中,而煞费苦心的摊主们等待的...

19524959239求描写一件物品的名家散文,越多越好,是叙事散文。 老师布置《一件信物...
党庾知答:野菊花(曹丽琴)菊花茶是朋友出差去安徽亳州带回来的。朋友说,你每天用嗓每每熬夜,泡一杯野菊花茶润润喉提提神儿,缓解一下目力疲劳。我接过,一阵馥郁的甘草芬芳袭来,满满的一大包,黄绿相间。土黄的菊朵,枯绿的花托,干燥得大有一幅沉年睡去不再复醒的样子。喝得多了,便摸到了它的脾性。取出几朵...

19524959239描写物的散文类作文1000字
党庾知答:今秋又见谷穗黄 谷子,北方特有的农作物。 秋来了,秋深了,快到中秋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它饱满身孕。你看它黄澄澄的谷穗儿,你看它弯腰曲胯的可人样,你看它绿叶上的金黄,你看它微小粒米结成的秋实,在微风里摇呀摇,带着刷刷的声响,在它的叶儿全都变黄的时候,就可以收割了。 仔细瞧,它的...

19524959239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的名家散文,800字左右(最好有原文)
党庾知答:1张晓风《柳》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柳送别.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

19524959239[关于借物抒情的散文精选800字] 借物抒情的散文
党庾知答:关于借物抒情的散文精选800字篇一:印象明湖 明湖的四季都是美的,先单说明湖的秋,秋天是萧瑟的,古人大多有伤秋之感,但到了济南,到了大明湖你就感觉到秋天不光是悲伤的,还略带有些的诗情画意,更加上他一千多年的历史,更给人以深沉的感觉,神游大明湖似乎可以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你...

19524959239写老虎的散文1000字
党庾知答:在现实生活中,虎的数量很少。在九种虎中,有四种已经灭绝了。仅剩下的五种虎中,也有 几种的数量仅剩两位数了。但美洲虎,东北虎的踪迹,还是可以在森林中找到,还是一样的 威风。东北虎的毛色非常美丽,额前有一个“王”字形的斑纹,一身淡黄色的长毛上夹杂着黑色条 纹,...

19524959239求一篇名家的咏物词散文,800字左右及作者名?
党庾知答:《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


(编辑:危詹齐)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