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9
张仲景什么时候写完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中国东汉末张仲景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 。 该书是作者经历东汉建安年间伤寒时疫大流行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熔医经与医方于一炉,庶可见病知原。原书曾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流传至今。

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

避 讳

《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

史 实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

文 体

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

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

引用
河间金栋 2015/7/3 22:16

二、《伤寒论自序》考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22卷第8期P1469)

杨佃会 刘一凡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山东济南//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医学博士,讲师)


要: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笔者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

1、序之源流

考序之起源,可以上溯到屈原《离骚》,刘知几《史通·序传》指出:“(离骚)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此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当然,《离骚》毕竟是一篇楚辞,还不能说它是一篇真正的序文[1]。那么真正的序究竟起于何时?就传世文献来看,西汉已有不少序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个代表。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叙》、许慎《说文解字叙》、王逸《楚辞章句序》、郑玄《诗谱序》、高诱《吕氏春秋序》等都是很著名的[1]。所以说生活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遵从当时的生态文化环境,在其写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有序文是不易让人产生任何怀疑的。

2、序之位置

序是图书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序之位置古今不一。早起的序多附于书后,这是由写作时间的先后所造成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卷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卷。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2]。如上述所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说文解字叙》等都是放在书后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序能揭示全书梗概,让读者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能提示读书门径、激发读书兴趣,在读正文之前,首先读序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后来的刻书者或抄书者就把序移至书前。当然,也有一些序,至今尚未移至书前,人们常以“后序”名之。《伤寒论》自序恐也不能例外。

3、序之作者

就序之作者而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本人所写;他序非作者本人自写,而由他人写成。在一些非医学古籍中,他序产生较早。据记载,晋代左思《三都赋》写好之后,不为人重,陆机甚至扬言要作覆瓿之物。后来皇甫谧写了篇序言,大加赞扬,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注解,“于是,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2]。综观古代医籍,象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均为本人写序,况且仲景当时学问淹贯,名噪一时,其书序毋庸找人代写,而是由自己写成是合情合理的。

4、序之内容

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1]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细考仲景自序,有“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愤恨当时的士人之流不留神医药,只知追逐权势,并迷信巫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目睹广大人民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内心十分伤感,激起了他著书立说以拯救夭亡的愿望,并明确交待了写作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及卷数是十六卷。象这种序文自己不写,难道他人更比自己了解写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29-547

[2]唐·房玄龄.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2377

[3]王聘贤遗稿,丁启后等整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24


17547392593《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蓬影虏答:《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避讳《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

17547392593伤寒论原序是什么?
蓬影虏答:《伤寒论序》是《伤寒论》的原序,作者是汉朝张仲景。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写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自古中医就被作为一个小道对待,不是正统的职业,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的心中。学医的不是落第举子,就是家传绝技,或者为疾病困扰,从来就不是世人的...

17547392593自非才高识妙中自非的意思
蓬影虏答:自非才高识妙中“自非”的意思:如果不是。“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出自《伤寒论序》。《伤寒论序》是《伤寒论》的原序,作者是汉朝张仲景。原序是《伤寒论》的中心思想,是全书的宗旨和纲领。文章简洁精练,文道兼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医学、医道、医德的教育名篇,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

17547392593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故事_张仲景治病的历史典故
蓬影虏答: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二、张仲景对医学生学医的愿望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

17547392593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出自哪里?_百 ...
蓬影虏答:这句话出自于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原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译文:而现在世上的...

17547392593张仲景怎样写出《伤寒杂病论》的?
蓬影虏答:在南方荆襄(今湖北)一带活动,能与之颉颃的人物就是张仲景,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内科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三大医典之一(另两部是《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宋代名医许叔微曾说:“不读仲景书,犹如儒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医学之有张仲景,犹如儒学之有孔仲尼,所以人称“医圣”。遗憾的是,他虽有著作传世,也像...

17547392593《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有什么样的地位
蓬影虏答:《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出名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是由传统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著作而成,在我国医学著作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是我国中医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里主要描述了各种外感病和内科杂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写于公元3世纪初,是张仲景用毕生所学所铸造的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医书,也是至今为止各...

17547392593《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谁的著作?
蓬影虏答:《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先生的传世巨著。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被后代医者高度重视并不断学习其精要所在。张仲景名机,生于东汉时期,祖居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是千古闻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是充满变数和动荡的。战乱四起,烽火狼烟,百姓流离失所,...

17547392593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翻译
蓬影虏答:伤寒杂病论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

17547392593《伤寒论》的作者是谁?
蓬影虏答:仲景之术,精于伯祖”。3、作品简介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编辑:闻项善)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