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屈原投江悟出个什么道理?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屈原的投江告诉我们什么?

知识分子不要傻清高,清高也没有用!百无一用是书生!若是统统投江自尽,有人才高兴呢,少了一些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说三道四的人。下面这位的说法值得怀疑!屈原,永难淹没的精神岛屿- 郭之纯 又是端午,一名行吟者的苍凉声音,又一次跨越两千年的时空传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个人的毅然自沉,造就了历史长河中一座永难淹没的精神岛屿。 历史长河中,蕴藏丰富精神价值的“岛屿”有很多,博大如孔子、智慧如老庄、诤直如魏征、忍毅如太史公、忠勇如岳武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都令人高山仰止。而在这其中,屈原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他以或称极端的理想主义精神,对“士志于道”的做法和“士之道”本身,进行了极具震撼力的诠释、示范和实践。 “士之道”,当下可大致理解为“知识分子精神”或“精英的理念”。依笔者之见,即便到今天,缅怀屈原最大的价值,仍然应该是对“士之道”进行认真求索,并以此引领乃至启蒙社会。而当下所最应汲取的屈原之“道”的主要特点,是其在爱国、亲民的同时,对现实一直保持强烈的痛感,决不奉行“水清则濯缨,水浊则濯足”的随遇而安哲学,而以社稷苍生为己任不懈努力。“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其生动写照。 当然,这种痛感可能是极端的——极端到他终于为此自戕,但这种感觉和信念却特别值得敬重。正因为这种痛感的存在,使屈原信仰坚定,不肯苟同,更不屈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决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这种极端的自洁精神,使屈原具有了区别许多历史人物的特点。可以这样说:从 2286年前的那个初夏开始,“屈原”两个字便代表了一种精神标高。孤高的屈原精神,成为“士之道”的鲜活标本。《离骚》、《橘颂》、《涉江》等不朽的篇目,成为历代求“道”之仁人志士的精神导师或心灵驿站。自兹而后,江山代有志士出,每从屈原获启迪。 有些“士之道”,并非屈原首倡,但他却是忠实的实践者。比屈原早约两百年的孔子,强调“士志于道”,认为“士”应以维护社会基本价值为己任,还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其早约两百年的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且要远到“死而后已”的程度。比屈原年长约三十岁的孟子,则更是率直提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主张。但真正实践了这些理念、要求和主张的,屈原或称第一人。他明确提出了“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等宣言,而且摒弃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遁世之想,为己道之不得行而不惜抱石沉水。这种悲壮决绝的理想主义,虽历两千余年仍令人感喟不已。 环顾时下的社会精英也即古之所谓“士”,不仅与世同浊、偕众而醉者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人还是“先天下之浊而浊”,愿意尽力争取的只是一己之名利。因此,此时继续提倡屈原之“道”,引领社会精英们多些追求、多些承当,多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应是相当必要的。是故,特别希望端午节那万千竞渡的龙舟,能够多载回些屈原的精神,并使更多人有机会、有信心重新登临屈原遗留的那座精神岛屿。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中国,人们会在端午节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国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间流传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或以鼓声吓走吃屈原遗体的鱼。(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另说则是纪念伍子胥)不过仍然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据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粽子来祭祀屈原;另则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由屈原投江可以看出,屈原是有着高洁的志向,当自己的志向不能在污浊的世间实现,哪怕舍弃自己的生命、葬身鱼腹,也不会苟活世间,眼看自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被强秦和奸臣摧残。孔子也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生当立志,如果改变不了世界,至少不会让世界改变自己。

由屈原投江可以看出,屈原是有着高洁的志向,当自己的志向不能在污浊的世间实现,哪怕舍弃自己的生命、葬身鱼腹,也不会苟活世间,眼看自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被强秦和奸臣摧残。孔子也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生当立志,如果改变不了世界,至少不会让世界改变自己。

屈原投江的行为有积极的一面,是对楚国奸臣的无声控诉,促进了楚国民族觉醒,是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由屈原投江可以看出,屈原有着高洁的志向。并且投江的行为有积极的一面,是对楚国奸臣的无声控折,提进了楚国民族的觉醒,是大无恩的爱国精神!!


17851137216从屈原投江悟出个什么道理?
郝柴瞿答:由屈原投江可以看出,屈原是有着高洁的志向,当自己的志向不能在污浊的世间实现,哪怕舍弃自己的生命、葬身鱼腹,也不会苟活世间,眼看自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被强秦和奸臣摧残。孔子也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生当立志,如果改变不了世界,至少不会让世界改变自己。

17851137216屈原沉江给我们的启发
郝柴瞿答:忠心爱国,但也要讲究方法,顺应历史的潮流.

17851137216屈原投江的感悟是什么
郝柴瞿答:1、屈原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了以身殉国,投江自尽,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2、。屈原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了以身殉国,投江自尽,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3、面临国家危亡,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用自己的生命来警醒国家和人民。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无尽的悲愤。

17851137216屈原沉江告诉我一个什么道理
郝柴瞿答:告诉你:众人皆醉别独醒,当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道理!当天下大势所趋,已然不分好坏时,这时逆流而上只能是被撞的粉身碎骨

17851137216屈原沉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郝柴瞿答:”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17851137216从屈原投江的故事中写出了屈原什么精神?
郝柴瞿答:屈原投江的故事写出了屈原热爱国家,却因种种原因郁郁不得志,最后宁死不屈的精神。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即使流浪以后,仍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使屈原精神上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屈原心丧...

17851137216屈原投江故事体会到屈原什么精神
郝柴瞿答:这种精神是坚持真理的精神。从政期间,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表达了坚持真理的的无私无畏。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同时,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一书,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

17851137216屈原投江读后感 (400字 要独一无二的)
郝柴瞿答:《屈原投江》,这讲的是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当时,屈原的国家快灭亡了,于是,爱国的他,便向皇帝传上了他的几个改革方法。不料,皇上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降了职,屈原十分愤怒。过了一段日子,他们的国家国土沦落,屈原满怀悲愤,投江自尽了。人们非常怀念屈原,他们怕小鱼吃掉了屈原的...

17851137216屈原投江故事体会到屈原什么精神
郝柴瞿答:最后,屈原展现了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任职期间,他廉洁奉公,同情百姓,与贵族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深知忠诚正直会招来祸患,但依然选择了不苟且偷安,不同流合污,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流放后,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此表明他的决心和信仰,使"屈原精神"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屈原的故事是悲剧,但他的...

17851137216从屈原投江悟出个什么道理
郝柴瞿答:任何时候,环境,状态下,不要放弃,即使暂时没有取得胜利,也要耐心的等待时机


(编辑:沈怖顺)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