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方法大全

  一、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写作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鉴赏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 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思江南 方干)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三、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诗赏析要注意:
  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渔 家 傲》范仲淹)。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 穷兵黩武) 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风格——雄壮豪迈。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
  常用评析词语:
  雄奇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英雄气概 昂扬精神 厌战情绪 深切同情

  四、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鉴赏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怀古咏史诗有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诗“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对项羽自刎的惋惜;王诗“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则是意识到了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有的把史事与现实结合起来,或借史抒怀,或借古讽今。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少年得志,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六个典故,抒写自己理想落空,抗金复国无望的苦闷,讽刺南宋当局的用人不当,不思复国。有的就史论事,如杜甫的《蜀相》。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 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借古讽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六、聚散皆是缘——送别诗的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送别诗的特征:季节:春季或秋季;时间:清晨或傍晚;地点:路口、驿站、码头等;景物:杨柳、酒肆等。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2、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的情感:
  1、哀伤凄婉。
  2、慷慨豁达。

  七、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诗的鉴赏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描写对象:
  闺中少妇、宫嫔宫女、商妇、征妇
  常见手法:
  1比喻;2对比、衬托;3.细节描写(动作,心理、神态)
  感情基调——怨:
  1.夫妻分离,年华空老;2.不得宠幸,无缘爱情;3.孤苦无依,少人关怀;4.对丈夫的挂念与担忧。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
四、叙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诗歌鉴赏方法大全

  一、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写作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鉴赏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 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思江南 方干)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三、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诗赏析要注意:
  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渔 家 傲》范仲淹)。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 穷兵黩武) 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风格——雄壮豪迈。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
  常用评析词语:
  雄奇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英雄气概 昂扬精神 厌战情绪 深切同情

  四、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鉴赏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怀古咏史诗有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诗“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对项羽自刎的惋惜;王诗“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则是意识到了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有的把史事与现实结合起来,或借史抒怀,或借古讽今。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少年得志,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六个典故,抒写自己理想落空,抗金复国无望的苦闷,讽刺南宋当局的用人不当,不思复国。有的就史论事,如杜甫的《蜀相》。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 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借古讽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六、聚散皆是缘——送别诗的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送别诗的特征:季节:春季或秋季;时间:清晨或傍晚;地点:路口、驿站、码头等;景物:杨柳、酒肆等。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2、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的情感:
  1、哀伤凄婉。
  2、慷慨豁达。

  七、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诗的鉴赏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描写对象:
  闺中少妇、宫嫔宫女、商妇、征妇
  常见手法:
  1比喻;2对比、衬托;3.细节描写(动作,心理、神态)
  感情基调——怨:
  1.夫妻分离,年华空老;2.不得宠幸,无缘爱情;3.孤苦无依,少人关怀;4.对丈夫的挂念与担忧。


15815013127鉴赏音乐美的方法
莘妍侵答:鉴赏音乐美的方法如下:1、多听佳曲,感受其美。“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方能知音。”要学会赏析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多听,且要选择古今中外生命力强、感人肺腑的佳曲,感受其富有魅力的音调、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确切的表达内容与音乐语言、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等。2、启动联想,捕捉形象。音乐作品驰...

15815013127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啊?!
莘妍侵答: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15815013127音乐鉴赏的过程及方法
莘妍侵答:一、欣赏 当音乐旋律传入耳中的时候,会随之产生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发生感想。但如果直接把这种感受当成审美感受的话就失去了鉴赏音乐的目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听到同一个声音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欣赏这个阶段,无法对音乐做出准确评价。感受只是起始,需要进入第二个阶段。

15815013127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莘妍侵答: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

15815013127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
莘妍侵答: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这是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如果欣赏者具备了对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也就具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2、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

15815013127音乐欣赏的步骤包括
莘妍侵答:包括五个方面:1.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就是首先靠耳朵来欣赏。欣赏音乐时,先完整聆听一遍音乐,然后再深层感知。2.感知。感知是要以音响感知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必要添加任何形式化内容,只需要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以及自然产生的悲愤、凄楚、激昂的情绪反应。3.想象。当对...

15815013127如何欣赏音乐艺术?
莘妍侵答:1、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 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时,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设想钢琴...

15815013127谈几种不同类型音乐欣赏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莘妍侵答:一般来说,对无标题的(如: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这种欣赏方式较为适合;而对于歌曲、标题音乐来说,它们往往要与文学、绘画等联系起来,所以这种欣赏方式就显得不够全面.音乐的表达是以人的内心感受为基础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欣赏音乐更注重的是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15815013127欣赏音乐的方法有哪些
莘妍侵答:(五)曲式、体裁和标题 曲式是音乐材料的排列样式、也就是乐曲的结构布局。具体可分为乐段、二段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和套曲等形式。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民族,各阶级和个阶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体裁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如歌曲、舞曲、进行曲、夜曲、序曲...

15815013127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哪些?
莘妍侵答: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编辑:云衬于)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