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赏析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虞美人·听雨》的解释和赏析!!!

虞美人·听雨 名称: 虞美人·听雨 作者: 蒋捷 简介 蒋捷 生卒年不详。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栏目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②。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全文】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雨水不断侵入水面。躁动。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雨敲响船舷的木板。“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雨水不断淋湿羽毛。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③。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下面有三个片段的赏析,你自选一个就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编辑:冀滕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