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的故事。400字左右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侨胞们的赤子之心

很感人的故事 悠悠侨情读不尽陈翥若道侨情能以实物比拟,我想必是厚重鸿篇巨作,收录着无数侨胞的辛酸喜乐,以最古老的方块字,吞吐着近百年来游子辞家的故事。现在我笔下这个故事,是关于我舅爷爷的。零零碎碎的记忆片段,絮絮叨叨的家乡语音,断断续续的纷杂记录。穿插其中的,是五十载魂牵梦绕的故乡情。故事最初的起点,是模糊的童年光阴,故园的夏夜,有蝉声聒噪不知疲倦,古木的树荫下,舅爷爷半卧在竹椅上,轻晃藤扇,向年纪尚幼的我们讲故事。是很久很久前的故事了呢,足足隔了五十载的光阴。五十年前的白月光,是不是,也像现今这般皎洁?谁的青丝被洗成白发?唯盼海上生明月,共一场深白想念。一、读出一艘红头船红头船,说白了,不过普通渔船一艘,在船头扎着红色的绸子,以图行船吉利。但就是这样简陋的渔船,对东南沿海的潮汕人民来说,不啻于一个痛苦的回忆。因为红头船是一个标志,代表着背井离乡,代表着远离,代表着思念。有无数生活贫苦无以为继的潮汕人,便是搭着这样简陋的红头船漂洋过海,仅仅为了讨得暂时的温饱生活。我舅爷爷,名唤陈崇炯,澄海莲下镇人。1946年他十八岁,于我们家乡来说,这个年龄已是成人,该学着挑起一家重担了。1946年的中国,内战已进入最后阶段,但百姓的生活依旧潦倒。18岁的青年陈崇炯环顾一下家徒四壁,便下了决心。像当时很多的潮汕男子一般,青年陈崇炯选择了搭红头船下南洋“讨生活”。坐在红头船上的青年陈崇炯安慰母亲自己很快便能衣锦还乡,可是他不知道,这一别,竟是三十二年的遥遥守望。二、诵出一条大道青年陈崇炯去的是泰国。初到异地,四顾茫然。所谓创业艰难百废待兴,舅爷爷很少提及他在泰国的奋斗史,所以我无从知晓青年陈崇炯孤身一人在泰国是如何白手起家,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我只知道,陈崇炯在泰国完成了创业、娶妻、生子等人生大事后,二十载光阴已然匆匆而逝。在这二十年岁月里,陈崇炯并非不曾有过归家的念头,但是造化弄人。最初几年,他初来乍到,只能勉强保得自己温饱,哪里还有余钱凑一张回乡的船票?五年后他尝试生意,又是忙碌异常分身乏术。之后又是娶妻生子,归家的日程便被一次次搁浅了下来。终于,陈崇炯在岁月的洗练下变得成熟,他的事业已初具规模,他的妻儿也已安顿妥当,终于有财力有时间做一次归途时,命运又同他开了一次玩笑。彼时是1970年。众所周知,1966年至1970年这十年,中华大地正遭受着怎样的磨难!到处都是混淆视听的言论,到处都是颠倒黑白的批斗。这样混乱的年代,陈崇炯只能收到家乡亲人这样的口信:勿归,切切!接到这样的口信,陈崇炯还能如何?他只能苦笑,叹息。真的是,有家也不能归了吗?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所幸,就在他苦等了八秋之后,祖国大陆有一项开天辟地的政策颁布了!那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颁布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而且,作为有着众多侨胞的汕头,更是成为了经济特区。陈崇炯便不再理会他人的劝阻。他相信国家的政策是欢迎他回去的,他相信他的祖国母亲是欢迎他回去的。家乡近在咫尺,多少年了?刚刚辞家的他尚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如今鬓已染霜。当双足踏上故土,这个历经艰辛的中年人禁不住像个孩子一般热泪盈眶。离家越近,中年陈崇炯的面色就越凝重,家乡没有太大变化。正因为变化不大,故更显破落,镇口的道路泥泞不堪,行车不便。陈崇炯不经意地叹口气:家乡,果然还是,太穷了。跪倒在三十余载不见的生母面前,泪如泉涌的陈崇炯信誓旦旦:要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陈崇炯从不食言,游子对自己的母亲从不食言,潮汕人民对自己的家乡从不食言,中华儿女对自己的祖国从不食言!留恋着故土,陈崇炯回到泰国,开始向泰国的华侨们讲述讲述家乡的落后并主动地发动侨胞们为振兴家乡捐款。每一个游子都有一颗念家的心,很快,待陈崇炯下一次回到故里,他便带来了泰国侨胞们为家乡捐献的修路费。我不知道“想要富,先修路”这个说法是谁提出来的,但舅爷爷捐钱修路的做法确实让莲下镇的经济一天天好转起来。莲下镇镇口的水泥路,包裹的,是一颗颗像舅爷爷这样归乡游子的赤忱之心!三、吟出朗朗书声小时候见到舅爷爷,他问我的第一句话必是:书读的怎么样啊?舅爷爷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他的读书哲学非常简单:下苦功,多读书。定能有所成就。诚如其哲学,舅爷爷经常督促在泰国的子孙学好中文,并支持他们来华留学。他常说,你们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莫忘了自己的根源于何处。同时,舅爷爷也联系其他华侨,一齐出资兴办了莲下镇的建阳小学。他说,他最喜欢听的,便是由学堂内传来的朗朗书声。潮汕地区侨胞众多,财力雄厚如李嘉诚先生,不惜巨资资助祖国事业。但我笔下这个故事,确是关于一个普通的老华侨。他没有富可敌国的资财可做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但他却有一颗不输给任何人的赤子之心。而这颗熊熊燃烧的真心,也代表了其他名声显赫或默默无闻的侨胞们,以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侨情悠悠,如书如卷。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又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可歌可泣,读之不尽。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王俏云:

据称是亚洲首位女飞行员

王兆松先生有9个儿子、5个女儿,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58年前后,海南物资匮乏,他的大儿子王国泮从马来西亚寄回麦片等食品,发派给众乡亲。他还将海口房产租金捐献给文昌华侨中学、南岛小学等作办学经费。

王兆松的家训是:无论你懂多少种文字,会讲多少种方言,在家一定要讲海南话。家庭成员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儿们,最独特的该数大女儿王俏云。她出生于吉隆坡,念完中学后加入马来西亚雪兰峨俱乐部,当上飞行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登载过她的事迹,称她是“亚洲第一位女飞行员”。

王俏云生性好动,爱打羽毛球,喜欢骑电单车在马路上兜风,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她还是女青年会的会员,爱跳舞。开飞机,这在当年不仅是女性不敢问津,连男士也很少参与的活动,她是家中惟一对遨游碧空感兴趣的人。当她大着胆子向父亲提出要飞行的志愿时,得到父亲的支持。她很有天赋,在雪兰峨飞行俱乐部学习12个小时后,就能独自操纵飞机的升降了。

王俏云是一名杰出的飞行员,曾夺得多项飞行奖状,也曾多次遇险。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年,她独自驾机飞行到海边,飞机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紧急降落,就在飞机降落在地面时突然翻覆,双翼及骨架均毁坏不堪,而她却吉人天相,安然无恙。

开飞机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轰动一时,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日军侵犯中国时,她曾要求加入中国空军,驾机轰炸日军阵地,为同胞、为国家雪耻报仇,但由于当年中国空军军官学校不收女生,王俏云报国无门,当不成现代花木兰。

不久后王俏云来到香港,加入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对她来说,驾战斗机保卫祖国领空的意愿已经无法实现,但可以指导青年人学习飞行技术,使他们考入空军学校时,能更快掌握驾驶技术,更好地执行保卫祖国领空的任务,这同样是为国效劳。

这实在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姑娘,当时很流行唱粤剧,为公益活动筹募经费或为慈善机关筹款时,她曾多次粉墨登场。然而,她饰演的不是娇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云终身未嫁,于1971年因心脏衰竭在马来西亚离世,终年58岁。

王俏云的外甥杨庆达,也是一位飞行员。几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龙和杨紫琼来吉隆坡拍摄《警察故事》的电影时,驾驶直升机的机师就是王兆松的外孙,王俏云之妹王莲梅的次子杨庆达。还有一次马来西亚有巴士发生意外,直升机应召到山谷协助拯救工作,当时的机师也是杨庆达。

曾侄孙三兄弟:

延续爱国爱乡情怀

王兆松的嫡子孙全部都在国外落地生根,他们时常回家乡寻亲问祖。其曾侄孙继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国内的产业,也延续了曾叔公的爱国爱乡情怀。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胜沙建有王兆松楼,此楼五层高,1995年重修过,现租作服装批发行。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理、王录义、王录勇就住在这里。他们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经营商场、旅业、养殖业等。三兄弟很像他们的曾叔公,非常热心公益事业,除了捐资建校,还在文昌中学、南岛小学设立了王兆松奖学金。又在文昌家乡拉电、修路、架桥,竖路灯,并成立基金对路灯和道路进行维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乡捐建的教学楼中,好多已经有七八十个年头了,由于岁月的磨砺,这些楼舍已经破旧不堪,三兄弟商量着重修先辈遗产,代先辈造福家乡。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乡文昌清澜,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岛小学破旧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10多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学楼;会文镇冠南小学的兆松楼也旧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20万元重修旧楼。2003年,在文昌中学校庆95周年的纪念典礼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义捐出75万元,开工重修兆松楼。

  为了母亲的召唤 ——陈龙平,一个归国华侨的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部反映归侨参加祖国建设的电影《海外赤子》曾轰动一时,该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更是广为流传。在那个年代,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一大批海外华侨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抱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也许并无分文,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就像无数的溪流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这其中,一个叫陈龙平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8月末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汉口航空路社区门口,一位早已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了。穿过社区的小巷,老人指着一栋单元楼房说,这里是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机施公司宿舍,我家就住在这里。当年建这栋房子的时候,没有用一块砖,采用的是结构搭板工艺,全是预制构件材料,这种房子当时在武汉市也只有两栋。

  1932年,马来西亚北婆罗州三大根市斗湖镇,当时还是英属的殖民地,一个祖辈早就移民该地的华人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中文的名字叫陈龙平。陈龙平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家理发店,母亲也做点零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说在海外出生长大,因为华裔在当地的社圈众多,陈龙平从小受的是中式教育,六岁那年,他就在当地华人开办的新华学校上学了。

  (照片1)陈龙平的少年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世界的华人得此讯息纷纷声援祖国,风潮波及各地,于是新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儿童团里,陈龙平成为了各项活动的骨干人物,受到老师和校长的器重。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捐赠演出上,年仅八岁的陈龙平在剧中扮演主角。一对兄妹逃出敌人侵占的家乡,妹妹打死了日本人,哥哥抱着她慢慢站起来唱起了《松花江上》,一时间台上台下群情激愤,观众纷纷慷慨解囊,钱币直接撒到台上,成龙平深受震撼。从此,爱国的情怀就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

  1942年,日军南迁,攻占南洋,北婆罗州被日军统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又重归为英国的殖民地。经过了几年战乱的洗礼,陈龙平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已经成为了英国橡胶园里的一名工人,开汽车、开推土机。在众多的华人思想中,祖国的利益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有关国内的战事消息和进步思想,通过华商与海外的往来,在他们中间传播。1946年,陈龙平认识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的一个姓郑的负责人,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一些罢工活动,抵抗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的压迫,争取人权和待遇。

  (照片2)陈龙平在英国人的橡胶园里劳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陈龙平对祖国的渴望也与日俱增。1949年,中国解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对于海外华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虽然英属地对信息封锁的非常严格,但是在当地的华人中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依然在暗地里传阅。他说:“不能让他们知道,让他们知道就会被捉去坐牢啊!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拥户中国共产党的。”

  祖国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华人相互带动奔赴祖国各地,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啊!

  回国的路并不顺利,在英国人的领地,想要申请回国是非常困难的。英国人的审核十分严格,就算层层审问过关,也未必能通过申请。1952年,陈龙平已经经过了四道审问程序,最后英国人干脆单刀直入:“你回去干什么?你回去是不是打仗?”他说:“我不是回去打仗,我们祖国解放了,我回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一个还可以分到田地,我回去种田。” 英国人当然不信说,“你真的会去种田吗?你不回去打仗吗?”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他们认为陈龙平是回去打仗的。英国人气势逼人:“你回去种田,你有田地吗?”陈龙平说:“我回去了,我的国家就会给我田地。” 又经过了近一年漫长的等待,陈龙平终于盼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消息。 1953年12月13日,搭载华人华侨的海轮停靠在香港九龙,走过通关口岸与祖国大陆接壤的桥梁,陈龙平有生第一次目睹了祖国的面貌,母亲正热情的敞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这边是祖国,这边是香港啊,这边是人民解放军,这边是英国的兵呢,我们一过桥的时候,广播里面就说欢迎你们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并播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当时我们在船上有十几个人都掉眼泪了,多少年的期待、多少年的思念,今天终于梦想成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陈龙平等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中侨办将他们先送到广东台山华侨学习班学习,然后问他想做什么。当时的陈龙平除了归国的心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别无所求。他说,我回到祖国,就是想做事,想做工,做什么都行。

  华侨学习班结业后,1954年,同归的大批华侨被分配到了祖国各地,陈龙平一行两百多人被接到了武汉。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当轮船一到汉口,在粤汉码头的两边站满了欢迎的人群,敲锣打鼓,举着大幅标语“欢迎归国华侨参与祖国建设”,陈龙平又一次热泪盈眶,他说:“受到这样的关怀和热情欢迎,感到祖国真是伟大!”。从这以后,陈龙平开始扎根武汉,成为武汉市建工局第二建筑公司的一名司机。 在一张印有“1954年归国华侨汉口一分二组全体同学留念”字样的老照片上,陈龙平风华正茂。

  (照片3)1954年分配到武汉建工局二公司的华侨合影,后排左一为陈龙平

  1954年夏,武汉遭遇了建国以来长江最猛烈的洪水袭击,陈龙平的车被派上抗洪一线,那是他刚工作不久,怀着要为祖国做事的心情,不讲条件,拼了命的工作,将所有的能量扑在工作中,不分日夜奔波在抗洪抢险的路途上。当时防汛指挥部一共就只有二十几台车,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克服洪水的危险。任务犹如军令,再大的困难,再危险的地段,物资必须送达。就这样,这位活跃在抗洪一线的小伙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当得知他还是归国华侨时,人们既惊讶又佩服。

  建国初期,武汉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1955年,武汉展览馆的建设中,陈龙平又经历了他工作中一次大的挑战。那时,连接汉口和汉阳的江汉一桥还没有完全合龙,可是展览馆的建设需要大型的砧木,而当时的大型砧木厂却身在汉阳,货车根本无法抵达。重点工程工期不能耽搁,于是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冒险的办法,在尚未合龙的断桥面上搭设跳板,现场指挥车辆通过。

  陈龙平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可是当他的车到了江边,看着那临时搭设的活动板材和下面滚滚的江水,心里依然免不了害怕。现场的修桥工人看到此景,也在不断的鼓励他:“不要紧,我们看着呢,指挥你过,保险没问题!”陈龙平鼓足勇气,在工人指挥下,缓缓而顺利的通过,他说,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1957年,陈龙平与在武汉工作的广东籍姑娘结婚。由于陈龙平一心在工作中,家是他光顾最少的地方,1958年大儿子出生时,正遇妻子难产,他也无暇顾及。记得妻子难产动手术,要家属签字,还是人事科里面的马科长,代他签的字。

  (照片4)陈龙平和他的车队

  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陈龙平年年都被评为先进,1959年他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组织上将他由一名司机提拔为车队队长,两年后正式脱离一线进入管理层,成为车队的法人代表。当时车队有近百台车的规模,其中包括武汉市仅有的几台二三十吨的大型吊车。所有的任务调度、安全生产、自负盈亏,甚至包括所有职工的生活、福利、家庭琐事,陈龙平都得一一挂在心上。他说,我要为党和人民负责,我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我无悔当初回国外抉择。在与陈老的交谈中,记者经常能听到他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要求。。。。。。”

  1992年,陈龙平退休后,住在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职工宿舍的一栋单元楼里。这还是在单位分房子的时候他一让再让最后获得的,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了,退休工资够用,子孙都好,平日里每天上午,都会步行十来分钟到不远的中山公园锻炼身体,看人下棋唱戏,和老友聊天。

  记者起身告别时,陈老指着窗外楼下一片写字楼的草坪说:“你看,这块地方,就是当年我们车队的车库,刚才你看的那张照片,就是在这儿拍的,我那个时候,已经是队长了。。。。。。”。

  凡故事


15928812588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的故事。400字左右
马悦媚答:在那个年代,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一大批海外华侨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抱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也许并无分文,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就像无数的溪流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这其中,一个叫陈龙平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8月末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汉口航空路...

15928812588海外赤子和炎黄子孙的爱国事例
马悦媚答:李登辉(腾飞)祖籍福建同安,父母为南洋群岛华侨。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诞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转往新加坡读书,一八九一年赴美国留学,一八九七年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并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鼓舞,他更加热爱祖国,于一九○五年回国,与留美同学颜惠庆等在上...

15928812588海外侨胞热爱祖国的事
马悦媚答:从此,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

15928812588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故事
马悦媚答:而杨呢,只看到他在到处演讲,唯恐人们不知道他除了第一个华人诺将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到处与各地官员会面(好像与现今搞“学术政治”的科学家有某种相似),也没听说捐助什么项目,不管是物理的还是人道的,倒是很会节约他自己的钱财,80年代经杨推荐到美国学习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个居然人格分裂杀了好几个同学,真是“...

15928812588十一(经历) 作文 400字
马悦媚答:一开始,两辆车牌号为2009的红旗牌轿车从天安门缓缓驶出来,第一辆车里站着我们的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习近平。当我看到胡爷爷身着中山服时,心中漾起了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不忘祖国的赤子之心。“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车身的四个话筒奖简短的三句话传到到...

15928812588外国名人的励志故事
马悦媚答: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卡洛尔就拥有一颗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一个可爱的人一定要有些孩子气和真性情。 老谋深算、一本正经的大人,有几个能享受到童心天真的快乐呢?穿戴着峨冠博带、奔忙于礼尚往来的成年人,有几个能听懂来自孩童世界无邪的天籁之音呢? 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那个“除了下棋,...

15928812588中化儿女为国争光的故事400子左右
马悦媚答: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

15928812588爱国儿女报效祖国的故事
马悦媚答: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

15928812588台湾同胞热爱祖国的人或事情
马悦媚答: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或 台湾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大陆的一名小学生,虽然我们相隔两岸,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日日夜夜都期待着台湾回归祖国,期待着我们团聚的那一刻! 记得我看过一篇课文,它是这么说的:“那日潭和月潭多么美丽啊!大陆好比日潭,台湾好比月潭,日潭和...

15928812588名人赤子之心的事迹作文600字
马悦媚答:赤子之心,如璀璨夺目的光芒,是对“驱逐阴暗,带来苏生”的希望。众人还停留在丁香雨巷中,你已经用残损的手掌掠过整个中华大地。经历苦难,使你的爱国精神得以升华,而无一丝埋怨,那一个“雨巷诗人”消失无踪,剩下那抹爱国者的背影。没有被苦难吓倒,戴望舒抱着真诚之心对祖国涌起爱与希望,说道“...


(编辑:谭侄茂)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