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按佛教的说法,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4
佛教问题:怎么理解“一切都是假的”?

这个意思就是嘛,人生无常,世事都是剪不断理还乱,只有脱身事外,才能摆脱无尽的纠缠。没有众生是全知全能的,包括神……(佛好像也没有说自己是全知全能……)
这感觉嘛就好像有些人吵架的时候你却怎么都处理不好,可能你越劝越吵,脱身事外才是正道。
所说的一切是假的,估计是哪个高僧劝人皈依的禅语吧。我自己觉得,说:没有人能掌握一切,痛苦是随时有可能到来的,只有摆脱一切才能获得没有痛苦的永恒。
ps:我不知道用“一切”这个词准不准确。
我个人觉得先弄清楚佛教的教义再看这些东西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推荐《走进佛教》这本书

这是我的理解,我国的佛教是印度传过来的,因为每种语言的各自特点,不管翻译得多好,相对原来过来总会失去一点点原来的意味。而且佛教历史很久了,有些佛教的话是根据一些高僧自己的理解发出的,所以看佛教的东西总要结合个人的人生经历。只有当自己经历过一些痛苦和快乐,回过头再看佛经才会对他有深刻的理解。
这也是大部分高僧都年龄大的原因……

最后,我还不是一个信佛教的人,但是我比较喜欢看宗教的书籍,对比其他的宗教,佛教的教义显得更有智慧,好像也更科学。因为很多宗教看起来想神话,或者以神话为基础,但佛教并非如此,整个佛教体系的创立都是人开始的。佛陀也是人变的……这是佛教自己说滴

空性确实是比较甚深的法门,指从字面意思上很难明白。因为万法实相的缘起性空之理,没有办法用一个准确的词来表述,因为那是超越一切语言的。而借用“空”这个最为接近的描述。
如果真的明白“万法皆空”的这正意思,楼主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了。
要明白佛教万法皆空的道理,需要首先明白中观中“二谛”的理论基础。二谛指的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万法,从胜义谛的角度,也就是万法的本体那个层面,各个显现只是显现,没有一个实有的存在,是缘起的、本性空寂的。如同彩虹。但是从从世俗谛的角度讲是无欺而显现的。胜义是世俗的胜义,世俗是胜义的世俗。我们感知的事物均由胜义和世俗两个层面。


万法空性指的是胜义层面的,也就是万法的本质是缘起的、性空的,但它的显现现象却是无期而显现的,就如同彩虹,本无实质,但又显现。
再打个比方:我们平时都在用电脑,电脑程序缤彩纷呈,例如精彩的游戏,当你玩起来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真实,很有意思,牵引着你的心念。你若是不小心,也会被别人打到等等。这就是显现了。但是,究其实质,是由一个大的程序组成的,而这些程序是一些固定的命令组成的,而这些命令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由“0”、“1”组成的。而这个0、1也无非是是一个代号而已,并不真实存在。这就是类似那个“本体空性”的东西了。同时,正因为这是空的,而不是确实的实体,所以它才可以变化出万千。如此,层层思维,就会发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甚深法理。


所以真正明白空性的道理,不但不会消极,反而会更加积极。就像楼主说的,“不真实”与完全不存在是两个概念。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一方面会逐渐的去掉对自我层面的执着。另一方面,会油然生起悲心,希望帮助执着于幻想而痛苦难以自拔的众生。因为在证悟实相之前,众生虽然造了如梦如幻不实的“业因”,这个虽然不真实,但是依然会感受一种如梦如幻、将不真实执着为真实的“业果”。

所以在证悟空性之前,必须要谨慎的抉择善恶,因果,行为。而证悟之后,也就自然断除了故意去造不善的因。

这些基本是个人的粗略看法,因为智慧和表达能力的局限,表述的不一定到位。楼主要是想明白
其中的真正道理,建议去看一看《中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等。索达吉堪布有过详细的讲解开示,这些在“智悲佛网”上都有免费的资料,有音频,也有文字。您可以去看看。


愿楼主早日走出困惑,了悟万法空性的真实义理。

世间一切如果你能觉悟看破,就是假的,如果不能觉悟,无法看破那就是真的。所以,真假与否与你的觉悟与否有关。它本身倒无所谓真假。

不是。佛法中没有说世间一切是假的,是说幻化。世间一切都是生命本性的幻化,相对于生命本性来说“如同”是假的,不真实的。比如说浪花,浪花由水而成,时刻生灭变化,前浪灭后浪生,相对于不变的水来说是假的不真实的,但是实际上浪花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只是时刻生灭。世间一切几天如同浪花一样,时刻生灭变化无常,相对于不变的生命本性来说,“如同”是假的。

(假除了下面的意思,还有层意思就是要你放下执着和分别)。
佛门里面真假的定义,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它的定义很简单,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不变的就是真的。

我们看我们现前境界里头,动物,人是动物,有生老病死,这有变化;植物有生住异灭,有变化;矿物,我们居住的地球,有成住坏空。统统有变化,你找不到一样东西说没有变化的,这全是假的。

真的是什么?真的不变,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还是这样,后天还是这样,过几千年、几万年还是这样,它永远不会变,这就是真的。

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的,那个地方的人不老、不衰,没有变化 。也没有寒暑,我们这里气候有冷、有热,那变化,西方世界没有。最适合的气候,像我们人间春天一样,它四季长春,没有冷热。树木花草永远不谢,树上的果实永远不坏,妙不可言!山河大地都是珍宝所成的,乾乾净净一尘不染,不需要天天整理,乾净,没有一丝毫尘埃。

假是相对于真而言,世间人认为身心以及万物为真实,实则是真空变现,故说假。打个比方,你做梦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你以为真实,醒来都不可得,故说为幻、假,梦中变化万端,不变的是做梦的你,做梦的心是真心,梦中心与万物是假。
真假都是相对的,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念心,这是真的真

是的,佛经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18536345012按佛教的说法,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吗?
扈奚顷答:世间一切如果你能觉悟看破,就是假的,如果不能觉悟,无法看破那就是真的。所以,真假与否与你的觉悟与否有关。它本身倒无所谓真假。

18536345012佛说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假象,那么真实的是什么?
扈奚顷答:佛说的一切都是假的,是因为人和事物都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就像人从年轻到老死,树叶从生长到凋零。而这些都是不可控制的不违逆的。在时间上从有到无可能有长短,在佛教上称为 统称为“一刹那”.

18536345012佛教 既然世间一切皆假为什么还要入世的积极
扈奚顷答:你好,世间的一切皆假 这是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条件构成的 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永恒不变的 所以皆假 积极入世是为了个人修行的需要 积极入世能从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层次 然后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 真实看到世界皆假 没亲自看到之前 是从概念上去理解的 学佛的最终目的 什么都没得到 是看到世界...

18536345012佛教问题:怎么理解“一切都是假的”?
扈奚顷答:这个意思就是嘛,人生无常,世事都是剪不断理还乱,只有脱身事外,才能摆脱无尽的纠缠。没有众生是全知全能的,包括神……(佛好像也没有说自己是全知全能……)这感觉嘛就好像有些人吵架的时候你却怎么都处理不好,可能你越劝越吵,脱身事外才是正道。所说的一切是假的,估计是哪个高僧劝人皈依的...

18536345012佛教说了一句话,说的对,一切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假象,幻觉。既然都...
扈奚顷答:你错了,佛教注重的是内在修养,所指的本意是你所看到的都是你用肉体感受到的,并不真实,要用心去领悟世界,感受万物,在感悟是与非真与假的道路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所以普通人尽量别研究宗教的段子,因为往往你看到的并不是本意

18536345012既然佛说一切皆空,一切都是虚假的,那什么才是真的
扈奚顷答:所以说世间法的真假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意识认知。人类的精神世界总体来说分为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佛教成为五蕴,对世界的明暗大小方圆善恶真假美丑等等的认知都来自于这五个方面。精神世界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方面就如同五种形态的浪花,本性是空的不真实的,无常变化生灭不停。产生这一切的根源才是真实不...

18536345012佛说一切都是假象,一切都是空.什么意思
扈奚顷答:空的意思大概是:一切都是各种因缘条件共同作用下而存在的,并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因缘是不停变化的,所以一切存在也都是在变化的不永恒的;这变化无常暂时存在的一切,都是源自于无法用语言去言说和描述清楚的神秘地方,那个所谓的地方,是寂静的,是虚空的,是清净,是涅槃的,是万能的。。。(仅供...

18536345012请问佛教里讲什么都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东西就是个实物怎么会是假的...
扈奚顷答:佛家理论认为:凡是不能永恒存在的现象,都是幻象(假象),而只有能够永恒存在的,才是实相。修佛,也是让你通过实修实证,来找到那个能够永恒存在的真实相。这个真实相,佛家称他为如来。

18536345012...放下就是拥有,既然一切都是由心所生,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为什么_百度知...
扈奚顷答:首先是精神世界的存在与物质世界的存在的辩证法吧。佛家所讲:境由心生。提炼出的智慧,是我们看待问题时的不同角度所会得到的不同的看法。而在哲学世界里,问题的产生正是依附于真实世界里的物物人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次是佛家告诉了我们看待宇宙人生的一种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内心观点与看法从而真正...

18536345012佛教教义说虚空满布,一切物质思维都是虚假的。那么,因果是什么的因果...
扈奚顷答:原因是,在梦中我们不晓得梦是假的!唯有醒来后才知道。佛说万事万物是虚假的,试问一下,世间人有几个看成虚假了?很少啊!金银财宝,妻子儿女一大堆喜欢得不得了!还虚假什么啊!唯有觉悟的人,才能观实相真空之理,肯定万事万物的虚假。他们把万事万物看成虚假,这个人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得大...


(编辑:孟谭宜)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