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什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19
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指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秀才”本是明清两代生员(经过考试而被取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泛指读书人。
在过去,在交通和信息业不发达的时代,凭读书看报所能了解到的天下事是很有限的。到了交通和信息业很发达的今天,凭着多媒体计算机和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拼音为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复句式结构成语,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
语出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扩展资料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最早出处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白话文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感知自己不足就越多。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老子认为,单纯凭借经验认识事物,是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群体的,还会扰乱人的心灵,想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就是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知天道,反而是行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的是有定科学知识的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某些事件,也能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原委.这个结论与“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但生活中又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
古代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耕田,便知将来的三分天下;张海边五岁时高位截瘫,硬是凭借超人的毅力掌握了几门外语,懂得了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一个将军运筹怀恨之中,却决胜于千里之外.即使我们没有到过其它的国家,却也了解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
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方面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去接触客观世界,使客观对象反映到自己头脑中来;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实践促进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加速客观事物的暴露过程,从而加深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总之,认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即使是某些难以进入的领域,比如遥远的天体、深部的地层,人们不可能直接去接触,也能通过各种仪器和探测手段去进行观察和分析。
因此,不经过对某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是不可能得到的.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有的认识都必须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而别无其它的途径呢?也就是说,要想了解天文学的某些知识,必须亲自去观察天象;要想知道战争学的理论,必须亲自去打仗;要想学习世界地理,必须亲自去周游列国。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要想事事都去直接经验、亲身经历,那么本领再大的人也不会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人人都去进行自己的实践而不能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整个人类的认识就无法发展.所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除了亲身经历的那一部分外,更大的一部分则是通过书本、语言交流或其它途径,得到前人或其他人的认识成果.这就是直接经验同间接经验的问题.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通过某种途径得到的知识.我们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就是讲他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得到一些来自间接经验的知识.这种间接经验虽然自己没有经过实践,但在他人却是直接经验.虽然一个人获得知识用不着事事都去亲自经历,但他通过某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经验,必须是别人经实践得到的认识,所以认识最终要来源于实践。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最早处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因为秀才通过学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老子所说的不出家门就知道的天下大事,显然又远远超出了秀才的境界,也超出了书本知识.老子强调了识道重道的好处和重要性,同时告诉世人识道悟道的正确方法.只要在生活中时刻用心观察和体悟,就能够发现和感悟道,就能够成为象诸葛亮那样的智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原文译文:不走出户外,通过道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远行而知晓,不亲见而明白,不执意妄为而功成.户:指家门,牖:指窗户.

整日在家看书,亦能知道天下的大小事宜。潜在的意思就是说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要亲历亲为,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


15296116896足不出户能知晓天下事那句话用诗句怎么说的
冯萧高答: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5296116896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意思相同的诗句
冯萧高答: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15296116896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
冯萧高答: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指的是秀才博学多才,具有洞察世事变迁和预测未来的能力。过去,读书人不多,人们出门不多,见识少,对读书人很尊敬,把读书人的话当真理。事实上,读书也比一般的人懂得更多的道理,因而,愿意把天下事托付给读书人,也说产生了这句名言。

15296116896秀才不出门下一句谚语是什么
冯萧高答:有两句相关谚语分别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 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15296116896“秀才不出门”俗语的下半句
冯萧高答: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词目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发音 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释义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15296116896“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出自于哪里
冯萧高答: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最早处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

15296116896“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这句话是谁说的?
冯萧高答: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注释]1、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户。2、天道:日月星辰...

15296116896什么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句老话变成了现实?
冯萧高答:科技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天下的事情只要你点开新闻,基本上都可以知道。所以现在基本上这句话已经变成了现实了。

15296116896秀才不出门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冯萧高答: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路

15296116896为什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冯萧高答: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常言道“秀才不出门,...


(编辑:路邵肾)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