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5-13

《伤寒杂病论》写的什么?
答:《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东汉末三国初医学家张仲景(约150~219年)所著。后经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辑整理分成《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6卷)两部,流传至今,后世称这两部书为“医经”。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

《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什么?
答: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实际上已经概括了后世所谓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治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内经》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

对王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后世有什么评价?
答:王叔和在整理、研究《伤寒杂病论》中所做出的贡献,曾经颇得后世一些医家颂扬。如金代成无己说;“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元末明初医家王安道也说:“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宋代林亿等在《校正伤寒论·序》中甚至说:“自仲景于今...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

伤寒杂病论名词解释
答:《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涵盖了伤寒和杂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这部著作涵盖了伤寒和杂病的诊断和治疗,被视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伤寒是指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等。在古代,...

《伤寒杂病论》这部作品的问世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哪一部分批评了庸医的诊病态度
答: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批评了庸医的态度和行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在论治疟疾的章节中所写的一段话: “夫以未病先施万全之药,此为非人。虽有疟疾,亦不治也。何以知之?以夫以一身之疾,而强服万全之药,病势益甚,必矣。如此之人,医治不足为力。非徒疟疾如此,凡病皆然。” 大意是说,医生...

反映中国据大成就的图书的读后感
答: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

张仲景,华伦,李时珍,扁鹊他们的贡献对我国,对世界有什么影响和意义_百 ...
答: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神医故里 《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另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这些都是祖国医学中的...

九极中医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答:《九极中医》读后感(七):学九极有感 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都说中医治疗效果好,尤其慢性病,疑难杂病。但是在毕业几年的临床经历中发现并不是这样。或者说现在中医和西医对于这块疾病的治疗结果基本都查不多,吃中药也是维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的几片西药吃了也可以有效果,而且吃起来还方便。那么一...

田阳尚19113786528: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创作的医学典籍) - 搜狗百科
嵇使轻:      : 作为中医圣经,且经当代名家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却存三处硬伤:1、未标注条文序号,不利检阅.如第99条在哪里,第45方是什么方,没有标注,怎么找?此乃严重之硬伤.2、错别字.如“谵语“被简化成”“讠严 语”,简化的字都打不出来.3、有的条文后又莫名其妙多出些文字.如212条后,多了“四.用前第二方”4、正文部分,字体字号没有必要区别.如药名与剂量,正文与校注没有区别开来.总之,好失望.

田阳尚19113786528: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嵇使轻:      : 后世学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一一《伤寒杂病论》直到现在仍然是我 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国医学学习的源泉.在 《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 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自成书以后, 直至今日,一直拥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已经大约2000多年的时间过去 了,这本书的成就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损,依然被公认为中国 医学方书的鼻祖.“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这是医学学术界对 这部医学著作的评价,也因此,这本书被誉为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 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被并称为“中 医四大经典”.

田阳尚19113786528: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嵇使轻:      :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药方,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辨证分析定为某种病症,最后根据病症提出治法与药方.《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

田阳尚19113786528: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
嵇使轻: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很多伤寒痛风得病都是根据伤寒杂病论来翻阅,查找,对症下药的,对后代医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田阳尚19113786528:    《伤寒杂病论》这部作品的问世有什么历史意义 -
嵇使轻:      :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

田阳尚19113786528: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是什么?
嵇使轻:      :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作,这部书不仅总结了东汉前我国人民同疾病做 斗争的经验,而且在临床实践方面进一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医...

田阳尚19113786528: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有什么样的地位? -
嵇使轻:      :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出名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是由传统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著作而成,在我国医学著作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是我国中医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里主要描述了各种外感病和内科杂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写于公元3世纪初,...

田阳尚19113786528:    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什么和什么 -
嵇使轻:      : 1.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田阳尚19113786528:    华佗为什么说伤寒杂病论是一本救人是书? -
嵇使轻:      :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


相关链接: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500字 |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700 | 伤寒杂病论序心得体会 | 伤寒杂病论的意义 | 伤寒论读后感1000字 | 伤寒论学习心得100字 | 伤寒杂病论3000字论文 | 读《伤寒论》有感 | 伤寒杂病论序原文读后感 | 伤寒论观后感500字 | 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800字 | 伤寒论感悟3000字 |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 读伤寒论经典感悟 | 《伤寒杂病论》全文 |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 | 伤寒论张机序读后感 | 《伤寒杂病论》序全文 | 张仲景《伤寒论》原文 | 伤寒论学习心得1000字 |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 |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 | 伤寒论心得1000字 | 读伤寒论的心得800 |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 读伤寒论的心得3000字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