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跪、急求张爱玲《封锁》梗概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张爱玲 封锁 的寓意

“封锁”的寓意

它首先是一个场景—电车遭遇封锁后,车上的一个场景。深层次的暗含人与人心灵之间有形无形的封锁隔阂,以及个体思想受人生常态的压抑状态。

有形的“封锁” 无形的“封锁”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脚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张爱玲写这篇小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以陌生的视角看待生活,发现生活。

张爱玲之善用比喻和拟物拟人,在之前她的其它小说中已经见识过了。譬如这篇《封锁》,将电车轨喻作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光看字面就感觉让人发疯,然而开电车的人却“不发疯”。又说,“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生命像圣经”,因为翻译来翻译去的缘故,所以使人“隔膜”。至少我无法想出这样夸张却又无比贴切的句子。
小说的前半部分象是描写世态的,在寂静中突然唱起歌来的乞丐,百无聊耐的电车司机,公事房里一同回来的几个人,一对长得颇像兄妹的夫妇(妻子总担心那条薰鱼会弄脏丈夫的西裤),手里搓核桃的老头子,孜孜修改骨骼图的医科学生……
电车的外部是死静的,电车内却有些嘈杂,就在这既死静又嘈杂的背景下,徐徐展开了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短暂的“爱情故事”。
相信大多数男女都幻想过艳遇,在行进的列车或汽车中,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在封闭的空间里,几乎零距离地靠在一起。但事实上,即便你常常出行,能逮着机会与一个年龄相仿,长相也还过得去的异性坐在一起的机率几近于零。万一真遇到这样一个机会,你也很可能因为胆怯而与他/她失之交臂。也许你只是满足于裸露的手臂有意无意间短暂的相触,佯睡时不小心滑落在肩上的脑袋。你可能在心里猜测了种种有关他/她背景的可能,却连正眼瞧他/她一眼的勇气也没有。一个年过三十的男人曾这样向大家描述他的“艳遇”:“她坐在我旁边,我们一共呆了六个钟头。我一辈子也没有和一个美女挨得这么近,我们距离不超过十厘米地厮守了21600秒。我恍惚中产生了错觉,以为这种状态将会永远保持下去。所以临下车的时候她头也不回地绝尘而去,实在令我有些伤心欲绝。”但我想这是大多数“艳遇”的必然结局。
说回正题。张爱玲为吕宗桢和吴翠远设计了一切造成他们“艳遇”的前提,先是“封锁”,然后是吴宗桢的姨侄(吴为了避免和他的姨侄搭话,不得已坐到了吴翠远的身边)。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统统叫作偶然,就象“倾城”曾促成了一段姻缘,“封锁”又为什么不能“促成”一段艳遇?张爱玲大概是习惯了要把人们搁在极端的情况下来考验他们的人性。
如果换个环境,吴翠远很明显不是吕宗桢喜欢的类型,因为在吕看来,“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而吕宗桢也不是英俊小生,何况还有家室。无论如何这两人也不会走到一起。在近处找原因,当然是因为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勉强挤在了一起。而突然间与陌生人如此亲近的场面,很容易激发起男女之间别样而微妙的情感。往远处找原因,则可以归咎于吕宗桢对他太太的憎恨——她总是要求西装笔挺的他在面食摊上买包子回家,而她那该死的侄子,已经开始打他十三岁女儿的主意。至于翠远,则是带了反叛的情绪,谁叫家里人总叫她找个有钱的女婿,所以这次偏找个没钱还有太太的男人赌气做小给家里看。
诸如此类的艳遇,并不具有我们期待中的香艳。别说男女主人公都貌不惊人,连调情所用的方式也极其俗套——
“翠远暗道:‘来了!他太太一点都不同情他!世上有了太太的男人,似乎都是急切需要别的女人的同情。’宗桢迟疑了一会,方才吞吞吐吐,万分为难地说道:“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我。”
但就是这样极其勉强与不和谐的调情,居然也因为某种不能预测的因素,被迫发展到了令双方谈婚论嫁的地步。吕宗桢欲擒故纵地说出了“我不能坑你一生”的情话,而翠远居然假戏真做地哭起来,只是哭相不大好看,几乎“把眼泪唾到他脸上”。结局自然更为不堪,吕宗桢闪入人群,当作一切没有发生过,翠远终于醒悟过来,“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我看《生活在别处》的时候,觉得昆德拉是残酷的,因为他给浪漫的诗人小伙雅罗米尔,安排了一个极其丑陋的红发姑娘作为他的性伴侣。现在看《封锁》,觉得张爱玲更残酷,她先叫人们生出一点希望,觉得这人生似乎尚有些有趣的地方,可转眼间就将它象肥皂泡一样捅破,空留给人一个尴尬的念想。

《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脚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张爱玲写这篇小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以陌生的视角看待生活,发现生活。

《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脚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张爱玲写这篇小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以陌生的视角看待生活,发现生活。


18578053048关于张爱玲《封锁》的赏析
厍钟京答:《封锁》是张爱玲在民国时期创作的一部小说,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封锁结束后,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封锁讲述的是一段电车封锁期间的故事。开电车的、乞丐、中年夫妇、吕宗桢、老头子、吴翠远、董培芝……一...

18578053048《封锁》这本书主要讲什么的?
厍钟京答: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来都显得漫不经心、简简单单,这样的“封锁”状态常常出现于本世纪的任何年代以及任何都市。作家深具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人们以为高雅的,她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俗,人们以为世俗的,她能欣赏俗气后面扑面而来的无限风情,以及无法逃避的众生世态。 封锁期间登场的主人公男吕宗...

18578053048急求张爱玲《封锁》内容概要
厍钟京答:《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脚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张爱玲写这篇小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以陌生的视角看待生活,发现生活。

18578053048跪、急求张爱玲《封锁》梗概
厍钟京答:张爱玲之善用比喻和拟物拟人,在之前她的其它小说中已经见识过了。譬如这篇《封锁》,将电车轨喻作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光看字面就感觉让人发疯,然而开电车的人却“不发疯”。又说,“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

18578053048请问张爱玲小说《封锁》的主旨?
厍钟京答:《封锁》以封锁为名,它所说的是个因时空切断而成的故事。在这个封锁的特殊时空里,两个主人公的特殊爱情随之上演。他们的境遇与时空的相互映证,使这一时空呈现出浓厚的象征意味。在这个人工造成的时空中,作者开始了特别的叙事。平日内心深处忍耐的事在这寂静里膨胀了,于是被“封锁”在电车中的已婚...

18578053048张爱玲女士的《封锁》,战争下的小资们
厍钟京答:张爱玲女士的《封锁》非常值得一读啊,战争让整个上海市都停摆了,一列电车的男男女女,已婚的男人想着电车上的女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想要报复报复一向心向“钱”看的家庭。停下来的城市里,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躁动,每一个人都是城市小的市民,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庸俗的活着,庸俗的死去。我真心的...

18578053048读《封锁》有感随笔
厍钟京答:女作家张爱玲的《封锁》是不是要来诠释“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真理性呢?我以为,没有这么简单。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好”(或曰“不坏”)与“真”。以我浅见,“好”是一个道德问题,“真”是个审美问题;而道德与审美确实有着严重的矛盾性。道德是约定俗成的,有趋同性;审美是喜新厌...

18578053048《封锁》:艳遇的背后,是对生活常态的反叛与不满
厍钟京答:很久以前读张爱玲的小说,读到的只有情爱。后来再读时,才慢慢悟到情爱故事背后的含义。比如短篇小说《封锁》,表面上写了一个艳遇故事,实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百态的一瞥。作者巧妙地通过电车封锁这一场景,挖掘出了人们深埋于内心的躁动与反叛。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似乎就是现实中的你我。 人们对于...

18578053048张爱玲在哪些文章中说到教会派的少奶奶
厍钟京答:当然,还有时间因素,市内交通毕竟不同于长途旅行,所以张爱玲必须把时间封锁起来,人为地让时间停滞或延长。此外,《封锁》中的人物也一般地符合“艳遇”故事的要求--孤男寡女(当然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不同的变体)。他们都存在某些缺乏,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存在着欲望。翠远的缺乏是“好人”的缺乏,她“象...

18578053048《封锁》带给你怎样的人生思考?
厍钟京答:封锁车厢造成的短暂的空间感,为他们心的交流提供了私密感,却又让这一切显得荒诞。这是一次真实的经历,却是一次内心荒诞的旅行。这就如一场梦,梦醒了,终归现实,而发生在这辆电车上的故事,却成了张爱玲笔下的小说《封锁》。《封锁》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却又是一次荒诞的经历。在张爱玲的小说里...


(编辑:沃独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