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浅论诗歌中“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浅论诗歌中“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文/高登权

艺术品特别是诗歌作品主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从意象到意境,是每个诗歌创作者和阅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它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且是一种抒情的语言艺术。从春秋战国到盛唐兴宋,从绝句到律诗,从古体诗到现代诗,从格律诗到自由诗,中国的诗歌在不断完善、发展、突破,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自古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或是抒写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或是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以世界的思索,或是抒发某种浓烈而伟大的爱情,而诗的情感无不是以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情态的描摹和场景的刻划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一首诗作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作者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诗的两个基本要素“情”与“景”的关系,使它们形成统一体融进诗中;其次,优美的意象组合和精心的营造意境将会给诗带来长久的艺术生命,使诗歌的艺术价值源远流传,经久不衰,使诗歌的力量达到能够震撼生命,唤醒灵魂。

这主要还是源于诗歌中的手法和其美的艺术,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一、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诗歌是美的艺术,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者不仅要有一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要求他们往往比平常人多一份感伤的情怀。

他们一方面能够“在沙中见世界,在鸦背上见昭阳日影”,另一方面,遇落花而伤春,见流水而感时,在对自然界进行观照的同时,人情世态的变化无时不影响着他的内宇宙。

例如李白的豪放诗中也有一些怨愤之作:“今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沉郁浑厚的诗中也有一些感时的喜悦之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他们各自特定的情感不是无端生成而是有迹可寻的。李白生性豪侠且鄙弃世俗,建功立业的抱负既不能实现,何不去理想境界漫游呢?杜甫饱受流离战乱之苦,心忧天下,但在春雨降临之夜仍是掩饰不了兴奋的心情,在官军收复失地的捷报传来时,不禁“涕泪满衣裳”,狂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就是诗中的情与景的具体体现。在诗歌作品的创作中,一般来说,诗歌的情感应该是像流水一样流出来的,而不是用嘴巴大声叫喊出来的,诗歌是涓涓的细流,是山溪,是丁冬的韵脚,最忌凭空直白抒发,创作诗歌时,往往要和具体可感的场景描绘相融合。

对于“情”和“景”二者之间的关系,王夫之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唐诗评选·卷四》)。

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有三种形态:一是“景”中“情”,以景寓情,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传达的是“孤栖忆远”之情;二是“情”中“景”,情中有景,使情具形,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感怀身世之情显现于登岳阳楼的景象中;三是情景“妙合无垠”,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从而达到“情景相融而莫分”的境界,使诗歌在表现中言中流情,情中生出景物,生出优美的诗句,达到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景中窥情的效果。在现代白话诗中,主要是以其表情达意的明朗性,以及形式的自由化,使情景结合的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发展。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可以称得上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旧地重游,诗人并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愁绪,反而以感奋的笔调与垂柳、水草、清泉、浮藻、星光对话,他想寻梦,“在星辉斑谰里放歌”,却很难有以前那样轻松的心情了,“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在挥手作别之际,内心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康桥的一往情深,又有对别离的难舍与无奈。

由于情和景的和谐交织,使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诗情画意中,而深深地受到感染,好象那一汪清水,流入的不是作者的内心,而是读者的灵魂,那一抹夕阳,照亮的不是诗人的情感,而是读者的目光,读者能从他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到那一个一个富于诗意的景物组合成的画面,从画面上感受到诗歌作为其语言艺术的感性的美。

二、关于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所谓意象,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因为意象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复杂的系统,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特征,我们只能从不同的侧面去感受它。

我们之所以上面首先要谈到诗歌中情和景的关系,主要是“意”与“象”是和“情”与“景”相对应的一对概念。那些优秀的诗人总是把物象、景象、事象和自己的主观志趣相融合,产生一种可感的意象来传达具体的情思。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将难以摹写的“愁”具象化为镜中的白发、秋天的白霜,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生出的满腔愁绪。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即景生情,将忧国伤乱的感慨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画出来,使我们仿佛见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的场面,又感受到诗人因感时伤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的悲凉心境。

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将母子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通过缝衣这上具体动作表现出来,一针一线都折射出母爱的深刻涵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舐犊情深,发人深省,因而千百年来仍广为传颂。因此,“意象”这个词,在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论中,很早就出现了。

《易经》有“圣人立象以尽意”,意即借助形象,可以表达概念所无法表现和说清的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提出“窥意象而运斤”的美学命题,含有依循意象来运用技巧的意思。简而言之,意象就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为表达特定的情感,诗人选取进入到视野的特定物象,再通过有组织的语言文字的传达,就形成了诗。

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辨证关系,“意”无“象”往往无法显现,“意”无“象”就失为空洞,肤浅。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意象的组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性意象,它是选取特定的能寄托情思的物象,通过形象的描绘,具有鲜明的可感性。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就是以一组蕴含着情思的景物,构成了秋日黄昏的一幅图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透射出荒凉、萧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日暮途穷、凄凉窘困的心境。

第二种是间接性意象,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感知和情思具体化,以含蓄的传达,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臧克家的《三代人》就是用比喻的手法造象:“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小诗用了与土地有关而又富于特征的三个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旧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情况,说明无论少年、中年还是老年,都永远地被束缚在同一块土地上,而且一代接着一代承受着同样的命运,显示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同情和忧伤。

这就是意象的表现,在这些意象的生成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的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折的融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需求的表现,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地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

想象与意向相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从意象的作用和在艺术作品中的功能来看,艺术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就一定要以意象为载体,为关键,人们通过作品的一个个意象,一步步走入诗歌最优美的艺术境界。

因为在意象世界中,集中体现着诗歌艺术的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诗歌艺术才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读者和作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能得以展开与完成。

三、关于诗歌中的意境建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句子,要在很高的艺术感悟中才能产生,也只有具有高艺术辨别能力的好作者,才能在偶然的机会中吟诵出好句子。

只要出现一个好句子,历史是不会忘记的,艺术也是不会忘记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边疆的独特风貌令人神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空旷幽寂的场面生出忘我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作诗的首要要求,“意与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

陶渊明的诗有清幽闲适的意境,王维的诗则有恬静优美的韵味。

因此,意境是从诗作的整体效果上说的。

“意”即情意,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即境界,是诗中“寓情”的意象的排列层次。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所谓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的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在中国美学史上,它在一步步地成为艺术作品的终极追求。当然,从意境的特点上来看,它是一种有限的象,通过这种象,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诗歌作品中,通过意象的载体,诗的意境在主客体的相交相融之中,因情景交融、互相生发而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卞之琳的短诗《断章》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首先是呈现出两幅构图,其中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等意象通过作者精心调度、安排,通过“看”和“装饰”,将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

其次,画面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哲思:在宇宙人生中,一切都是相对的(你既是欣赏者,又是被欣赏者),又都是相互关联的。

再次,诗句中体现的主客体位置的互换,实象和梦境产交替使诗显出活动的空间,传达了超越诗人情感的人生经验。让人从作品中体现出对生命庄严、人格尊严的颂扬,从而超越外在意象而达到深沉哲思的境界。

宗白华先生将艺术意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直观感相的模写“,特点在于其呈现为静态的实象;第二层”活跃生命的传达“,特点在于飞动而虚灵;第三层“最高灵魂的启示”,特点在于超迈而神圣。

所以对于诗的意境分析,不能停留于其单层平面的展示,而有从主客体交融的形象体系中深入开掘,体会“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才能深深领会意境特有的魅力。

在读诗的过程中,只有进入了真正的意境,才能找到诗歌的灵魂,才能感悟到诗歌所表达的寓意,才能从那些朴实或飘渺的语言中寻求到人作为人,物作为物的真谛。

四、关于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从意象的生成和发展来看,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者都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艾略特曾经这样评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汉字是一个意象,一个句子就是一组意象。”

并以此为理论翻译中国诗歌。其实这种观点还是站在西方诗歌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自然有所偏差。

中国古典诗歌偏重的是“意境”,一个整体化的意境。而不同于西方诗歌所表现出的一个或一组“意象”。

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看,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当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形成意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

对于意境,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但是,我们要承认,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在意象和意境的美学范畴来看,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李白的诗歌多意象美,而杜甫的诗歌多意境美,这也是李白的诗歌较受欢迎的一个因素。

然而,从意象到意境的过程,它们是一致性的,可二者毕竟不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有其区别。

第一,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是从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从空间角度来说,意象偏重于横向,意境则偏重于纵向。

如“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主要是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体现一种跨越时空的景致;而屈原的《天问》主要是横向性的意象排列,意境稍逊。

第二,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世界。只有当“意”突破了“象”的束缚,向哲理性、终极性升华时才逼近“意境”。

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由必须超越意象才能达到。

第三,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是一个美学范畴。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虚、空、远等始终是其创造的核心目标。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多为超越现实的,很少表现现实世界,他的诗歌多体现精神世界,读李白的诗会获得精神的极大自由,是对生命的超越。

李白的诗歌语言平实,天真自然,不饰雕琢,却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意识与奋发激昂的精神,诗人的形象作为一个精神形象几乎无处不在李白的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帷见长江天际流。”

长江、黄河这些大川的意象表现了李白的精神世界,即蓬勃激昂、势不可挡。这是李白胸中沟壑,头脑中的意象。

李白的诗歌中消极情绪掩盖不住他生命的跳动、生命的激情,诗歌中的意象总是鲜活的,充满力量。

山如果是李白诗歌意象的伟岸气质,而大川就是李白胸中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

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诗多表现对生命的怜悯,作为有着读书人自洁情操的杜甫,杜甫本人与广大人民同悲同苦。

杜甫的诗表现的多是意境美,他的诗歌表现的方面极为广泛,又十分贴近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描述人民的苦难及社会的动荡。

这些东西,就是所谓意境在美学范畴中虚、空、远的无极表现。因此,意象和意境有这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诗歌的创作和阅读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意象到意境,达到读者和作者共同追求的最高的审美境界,才能感受出诗歌的内在的美。

总之,从意象的寻求,到意境的生成,读者会深入到两种境界,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从诗的情感抒发上来探究,诗歌的感情、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形成意象的基础上的,最初都是从“情”和“景”开始,情景交融,就创设了美的境界,达到“意象”与“意境”的统一,在统一中,“意境”更强调主体和客体的交融所形成的境界。开掘诗意,深化意境,是诗的永恒追求,也是作诗者和读诗者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写作》(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

3.《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4.《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5.《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15375324265浅论诗歌中“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田芝费答:二、关于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所谓意象,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因为意象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复杂的系统,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特征,我们只能从不同的侧面去感受它。我们之所以上面首先要谈到诗歌中情和景的关系,主要是“意”与“象”是和“情”与“景”相对应的一对概念。那些优秀的诗人总是把物象...

15375324265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田芝费答:1、意思不同。意象的意思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意境的意思是: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2、用法不同。意境多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同时其使用也与文学作品相互联系,如果在题中出现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等句式,所以...

15375324265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田芝费答:在诗歌中,意象和意境是相互关联的。通过精确、生动的意象描写,诗人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考。同时,意境也可以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意境可以是欢快、悲伤、凄凉、浪漫、恐怖等等,通过诗歌中的文字和语言技巧,读者能够身临...

15375324265诗词意象与意境
田芝费答: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

15375324265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田芝费答: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

15375324265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别是什么
田芝费答: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二、意境 古代诗人词人格外...

15375324265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田芝费答: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

15375324265意象和意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什么
田芝费答:[解析] 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象与意境,其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

15375324265什么是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田芝费答: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15375324265浅谈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田芝费答: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意境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


(编辑:苍询采)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