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诗三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写法赏析诗句的意思?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古诗三首 诗意及中心思想及背景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5.要注重课外拓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你问的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吧。
其中心思想是(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读之有着一种亲切感。
《牧童》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表达了作者内心闲适、愉快的,对两个小童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 村居》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对人情之美生活之趣的向往。
供参考。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覆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33666232。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著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5.要注重课外拓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四、参考资料

乐府汉代的诗歌体裁。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叫做乐府。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诗八十余首,文赋四十余篇。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太原人,又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考取进士,虽升至校书郎,但后来一再被贬,终竟被刺史闾丘晓忌才杀害。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情深意切,语言精练。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王昌龄集》。

龙城飞将“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汉时属右北平郡。“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以后,称李广是汉朝的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泊船瓜洲》诗据说诗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士途经京口作末句慨仕途险前途未测表示再赴京荣遇际仕途没足够信所乡情仕意于言点必深究诗字面看说首脍炙口思乡诗全诗意:京口瓜洲仅江隔京口南京隔着几座山春风吹绿江两岸明月候才能照着我家乡首诗写诗停船瓜州望着仅仅江隔京口想离京口并远南京禁勾起浓浓思乡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京口瓜洲水间钟山隔数重山诗瓜洲遥望家乡所见所想看跟瓜洲水相隔京口想再几重山钟山钟山诗家乡道江水数重山交通便古代谓山高水路途遥远诗觉水隔呢实际距离理距离产巨反差说明诗途向远却系家乡恋乡情跃纸
(2)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何照我 诗句点明诗离乡间草莺飞春看春满目新绿想春再候自离家乡候能再呢思乡愁绪像春草快滋、蔓延起春风绿江南两岸候诗满乡愁诗思乡情离家乡候始刚刚离已经想着更见其情浓烈诗句提明月诗夜宿瓜洲月亮蕴涵着团圆意
诗字锤炼称道春风绿江南岸绿字形象鲜春意盎读仿佛阵阵春风扑面

是几年级的古诗三首呢,不然没办法帮到你。


18075421182古诗三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写法赏析诗句的意思?
习匡裴答:《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

18075421182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短诗三首》这三首短诗的意思各是什么?_百度知 ...
习匡裴答:第一首: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第二首:描写的是对大海热爱和依恋。第三首: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

18075421182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思想感情解读
习匡裴答: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望洞庭---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忆江南---表达了词人热爱江南,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18075421182诗三首中《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习匡裴答: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

18075421182繁星短诗三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习匡裴答:第一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母爱的伟大。第二首诗是对大海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第三首诗是对母亲依靠和依恋。

18075421182杜甫诗三首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习匡裴答:《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18075421182杜甫诗三首的主题
习匡裴答:是全诗中心所在,当仔细品味。二、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叙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三、登高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悲愁之感。

18075421182五下5.古诗词三首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习匡裴答: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主题思想是:本课选编的《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

18075421182【 杜甫诗三首 】中的主旨是什么 帮帮忙 谢谢 各位
习匡裴答: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张曰:“凡公此等...

18075421182写法突出,主旨鲜明的古诗,赏析及解释等
习匡裴答:【赏析一】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


(编辑:熊狮利)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