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蔺相如议论文800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蔺相如议论文800字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书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以“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当廷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譬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相传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狮颈之交。关于蔺相如还有很有名的一段历史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书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以“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当廷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譬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相传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狮颈之交。
关于蔺相如还有很有名的一段历史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13533367319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蔺相如议论文800字
池鸣适答: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

13533367319题目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写蔺相如的,要议论文,800字以上,要快急用
池鸣适答:蔺相如——提起这三个字,我想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在学完《完璧归赵》这篇课文后,我便对他起了仰慕之情。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的人,因此,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一直无人取代。在现在的社会中像蔺蔺相如的人也很少有,多数人都很有才华,但缺少勇气,换个角度说,就是很自私,做什么都以自...

13533367319我心目中的英雄蔺相如议论文800字
池鸣适答: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狮颈之交。关于蔺相如还有很有名的一段历史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

13533367319关于廉颇蔺相如的看法分论点形式议论文800字
池鸣适答: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怒发冲冠,警告秦王将“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无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在强权面前不屈服、不弯腰的勇气;廉颇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这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即改的勇气;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不敢声张,后来写信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这同样是一种勇气...

13533367319蔺相如议论文800字
池鸣适答:在议论文中,我们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这些证据可以是事实、数据、引用其他人的观点等。在蔺相如的议论文中,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案例,如“大禹治水,禹贡之地,不过百里,而不肖之子孙,盗用其功,以为家业,天下之大患也”等,这些证据有力地支持了他的观点。逻辑严密 在...

13533367319谁给我篇关于蔺相如优点的作文(议论文)拜托了各位 谢谢
池鸣适答:从舍人到大夫,可以说,蔺相如的成名并非偶然。临危受命,要的是他的自信与勇气;完璧归赵,要的是他的谋略与胆识。如果说完璧归赵是机遇,那么机遇理应青睐有准备的人。 受王召见,相如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只为诚抒己见,可见其所恃之大。“王必无人,愿捧璧,往使。”多么干净利落、看似简单...

13533367319作文 我心中的英雄蔺相如
池鸣适答:蔺相如,中国人都知道,是有名的赵国丞相。而《将相和》就是以记录他和廉颇之间的事为主的。一次,我正在读《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脑子里却闪过一个念头:蔺相如,太莽撞了!看过《将相和》的人都知道:蔺相如到了秦国,识破秦王的骗局后,是以“要将璧撞碎”来威胁秦王的。而...

13533367319求蔺相如人物评价800字作文
池鸣适答:蔺相如,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

13533367319将相和读后感800字
池鸣适答:将相和读后感800字 篇1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第五遍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

13533367319蔺相如的描写作文
池鸣适答:1. 求一篇描写蔺相如性格特点的片段作文 蔺相如。 我喜欢他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精神和品质。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和廉颇争斗。 他请假不上朝,是为了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有一次他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就叫车夫把马车向后行驶,避开廉颇。他的这种行为最终使得廉颇认识到了自...


(编辑:邹黛和)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