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开:儒释道如何互补和合?

四川安岳大般若洞三教合一窟宁夏中卫高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合和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孔子、孟子为什么周游列国?还就是找事干!他们忧国忧民,古道热肠,心怀天下,都是呆不住的圣贤。孔子是个呆不住的人,暇不暖席,褥子垫儿还没有坐热乎,他又走了。他积极地找事干,“知其不可而为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拿得起”。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励人前进。任何人都离不开粮食店,可谓须臾不可离。“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白天干事,这是“张”;而晚上睡觉,需要“弛”,否则会失眠的。人不能总是“张”,也不能总是“弛”:需要张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古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主张把两方面统一起来,践行“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写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我们在诸葛孔明身上,可以看到儒道互补成功的范例。他的人生信念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淡泊”体现出道家的趣旨,“致远”、“明志”则体现儒家的趣旨。  当你身陷逆境的时候,道家还会告诉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开,要看得远,要明白“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的道理,要掌握安时处顺的生存技巧,因而具有劝慰的功能。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买药就得上药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放得下”是禅宗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富家子弟带了一大笔钱,为了成佛,遍访名师,终于遇到了一个高僧。这个高僧是一位禅师,他告诉那个小青年:“你不是想成佛吗?我告诉你有一个地方,你到那里就能成佛!”小青年迫不及待地问:“在哪儿?”禅师说:“你没看那里有一个粗木竿子吗?你爬到那竿子顶上,你就成佛了。”小青年信以为真,把钱袋子放在地上,赶紧就往上爬。等他爬上竿子的顶端,回头一看,那个老禅师把他的钱袋子背起来走远了。老禅师问那小青年:“成佛了吗?”小青年一下子领悟到:把什么都放得下(包括成佛的念头),那就是成佛了!所以,“放得下”三个字,可以用来表示佛教的精神趣旨。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佛教并不是反对男婚女嫁,只是不认同世俗的爱情观。按照佛教的说法,两个人结为夫妻,乃是因缘所致。“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关情何事?放下恼人的情吧,不要再为情所苦了!  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主张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假如有一位未婚的男青年,碰到一位自己心仪的姑娘。这时,儒家会鼓励他:小伙子,赶紧往前冲,大胆地追求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青年认认真真地追求姑娘,有可能成功,于是乎引出一段缠缠绵绵的爱情故事;但也有可能失败,没有求到。遇上后一种情形,男青年精神上肯定十分痛苦,“求之不得,吾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欲罢不能。怎么摆脱困境呢?这时,道家会这样安慰他:小伙子,想开一些吧,失恋了就失恋了吧,没什么不得了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从头再来吗!至于佛教,也许会这样开示男青年:施主,看清楚了,美女果真美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干嘛把那美女当真呢?按照佛教的说法,美女根本谈不上美,美女的美,不过是假象而已。对美女当作“白骨观”。你看她长得“皓齿樱唇”,那并不是诸法实相。青春是短暂的,也就是那么几年。再过几百年,你去看那个美女,难道她还美吗?不也就是白骨一堆嘛!在佛教看来,光“想得开”还不够,还要“放得下”,也就是别把美女当真,别往心里放。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张载在《西铭》中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可以说是对和合心态的写照。他所说的“事”,就是干事,涵摄儒家“拿得起”的趣旨;他所说的“顺”,是指化逆为顺,涵摄道家“想得开”的趣旨;他所说的“宁”就是无所求、无愧疚,涵摄佛教“放得下”的趣旨。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合和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孔子、孟子为什么周游列国?还就是找事干!他们忧国忧民,古道热肠,心怀天下,都是呆不住的圣贤。孔子是个呆不住的人,暇不暖席,褥子垫儿还没有坐热乎,他又走了。他积极地找事干,“知其不可而为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拿得起”。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励人前进。任何人都离不开粮食店,可谓须臾不可离。“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白天干事,这是“张”;而晚上睡觉,需要“弛”,否则会失眠的。人不能总是“张”,也不能总是“弛”:需要张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古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主张把两方面统一起来,践行“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写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我们在诸葛孔明身上,可以看到儒道互补成功的范例。他的人生信念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淡泊”体现出道家的趣旨,“致远”、“明志”则体现儒家的趣旨。

  当你身陷逆境的时候,道家还会告诉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开,要看得远,要明白“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的道理,要掌握安时处顺的生存技巧,因而具有劝慰的功能。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买药就得上药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放得下”是禅宗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富家子弟带了一大笔钱,为了成佛,遍访名师,终于遇到了一个高僧。这个高僧是一位禅师,他告诉那个小青年:“你不是想成佛吗?我告诉你有一个地方,你到那里就能成佛!”小青年迫不及待地问:“在哪儿?”禅师说:“你没看那里有一个粗木竿子吗?你爬到那竿子顶上,你就成佛了。”小青年信以为真,把钱袋子放在地上,赶紧就往上爬。等他爬上竿子的顶端,回头一看,那个老禅师把他的钱袋子背起来走远了。老禅师问那小青年:“成佛了吗?”小青年一下子领悟到:把什么都放得下(包括成佛的念头),那就是成佛了!所以,“放得下”三个字,可以用来表示佛教的精神趣旨。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佛教并不是反对男婚女嫁,只是不认同世俗的爱情观。按照佛教的说法,两个人结为夫妻,乃是因缘所致。“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关情何事?放下恼人的情吧,不要再为情所苦了!

  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主张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假如有一位未婚的男青年,碰到一位自己心仪的姑娘。这时,儒家会鼓励他:小伙子,赶紧往前冲,大胆地追求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青年认认真真地追求姑娘,有可能成功,于是乎引出一段缠缠绵绵的爱情故事;但也有可能失败,没有求到。遇上后一种情形,男青年精神上肯定十分痛苦,“求之不得,吾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欲罢不能。怎么摆脱困境呢?这时,道家会这样安慰他:小伙子,想开一些吧,失恋了就失恋了吧,没什么不得了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从头再来吗!至于佛教,也许会这样开示男青年:施主,看清楚了,美女果真美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干嘛把那美女当真呢?按照佛教的说法,美女根本谈不上美,美女的美,不过是假象而已。对美女当作“白骨观”。你看她长得“皓齿樱唇”,那并不是诸法实相。青春是短暂的,也就是那么几年。再过几百年,你去看那个美女,难道她还美吗?不也就是白骨一堆嘛!在佛教看来,光“想得开”还不够,还要“放得下”,也就是别把美女当真,别往心里放。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张载在《西铭》中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可以说是对和合心态的写照。他所说的“事”,就是干事,涵摄儒家“拿得起”的趣旨;他所说的“顺”,是指化逆为顺,涵摄道家“想得开”的趣旨;他所说的“宁”就是无所求、无愧疚,涵摄佛教“放得下”的趣旨。

儒释道 本是一根三枝,都是中华文化的直流,而其中以儒学为主流,道、释为伴流。而《周易》是他们三者之间相通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

得意时,用儒家学问激励自己,多为社会做善事、做成事;

失意时,用道家智慧安慰自己;

年老时,用佛学作为精神寄托,精华心灵,解除烦恼。

如此有儒释道智慧互补调和,则我们无论身处顺境、逆境、离境,皆可心态和合,达人生之另一境界了。

不知如此答复,可否?

何知易 2013.9.13

佛心 道骨 儒为表




18777451182《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阅读理解
邵皆嘉答: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懦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因固有的学问,向来只...

18777451182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邵皆嘉答:得意时,用儒家学问激励自己,多为社会做善事、做成事;失意时,用道家智慧安慰自己;年老时,用佛学作为精神寄托,精华心灵,解除烦恼。如此有儒释道智慧互补调和,则我们无论身处顺境、逆境、离境,皆可心态和合,达人生之另一境界了。不知如此答复,可否?何知易 2013.9.13 ...

18777451182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开:儒释道如何互补和合?
邵皆嘉答: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

18777451182儒释道互补是什么意思啊
邵皆嘉答:儒释道互补是指儒家、道家、释家三大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首先,儒释道互补是指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体的义务和责任;道家重视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状态;释家则强调“般若”,提倡禅修...

18777451182儒道释三者在中国文化中是如何互补
邵皆嘉答:这三种文化对中国影响很大,儒家讲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释家讲的就是人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当然需要了,现在社会都是以人为本,但是道家的自然也是人类共同应该维护的,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法则,而佛家的,人与心的关系,就是最深层的了,也就是说...

18777451182儒释道互补是什么意思?
邵皆嘉答:儒释道互补,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精神,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形态为人类思考问题,处理人生的角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图景,也为人们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理解身边的世界提供了启示。由此也表现了文化多元性与文化相互交流中的权衡与平衡。

18777451182儒、道、释“三教”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
邵皆嘉答: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首先,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

18777451182如何用简单的话解释儒道互补?为什么它是中国人的两面?
邵皆嘉答:世间万物,各有其时,各有其道,就像自然界的四季更迭,生生不息。儒道互补,就像这个宇宙的和谐密码,教导我们谋定而后动,不执着于某一路径,而是顺应变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宇宙的永恒。总的来说,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引导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挑战,追求永恒的...

18777451182儒释道三教合一是指什么?
邵皆嘉答:儒释道三教合一是指宋明理学以儒、释、道互补为格局,最终确立中国文化的传统,历史上即称为“三教合一”,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是儒学的第一个发展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宋明理学作为封建末世的思想学说,比起以前的儒学形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道德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同时对...

18777451182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三家互补,对于治道起互相补充作用的说法
邵皆嘉答: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


(编辑:符图裘)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