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诗经中的风雅颂用什么来划分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的

《诗经》就其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现存305篇,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既有先祖创业的颂歌以及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和劳逸不均的怨愤等篇章。
《风》、《雅》、《颂》的划分是按诗经内容题材的不同来划分的,其中:
一、“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因而《风》收录的是各地的民歌歌谣,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共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二、《雅》主要是贵族祭祀的诗歌,旧时贵族好雅,谓之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因而《雅》又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三、“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而《颂》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颂共40篇,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扩展资料:
《诗经》中《风》、《雅》和《颂》的各一代表篇章
一、《国风·周南·关雎》
(一)作品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二、《小雅·鹿鸣》
(一)作品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二)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乐陶陶。
三、《周颂·清庙》
(一)作品原文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二)译文
美哉清静宗庙中,助祭高贵又雍容。
众士祭祀排成行,文王美德记心中。
遥对文王在天灵,奔走在庙步不停。
光辉显耀后人承,仰慕之情永无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诗经》分风雅颂,共305篇,产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部,写作年代大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里。


1361530421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来划分的呢?
班环阅答:优雅颂《诗经》中的《雅颂》是按照音乐的性质来划分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不同的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风 "是诸侯国的音乐;"雅 "是首都地区的正统音乐;"颂 "是宗庙的音乐。《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之歌》是收集自周南、召南、郾城、魏、王、郑、齐、魏、唐、...

13615304212诗经中的风雅颂用什么来划分
班环阅答: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

1361530421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分别都是什么?
班环阅答:” 据朱彝尊《经义考》所引,李仲蒙认为,“夫《诗》者,古人之乐曲”,“诗人作之之时,固已为风、为小雅、为大雅、为颂,风之声不可以人雅,雅之声不可以人颂,不待太师与孔子而后分也”。川南宋程大昌也说:“南、雅、颂,以所配之乐名。” 近代王国维亦说:“窃谓风雅颂之别,当于声...

13615304212风雅颂各指什么
班环阅答:“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

13615304212古诗中的风雅颂分别指的是什么
班环阅答: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是从周南、昭南、英、社、卫、王、正、齐、卫、唐、秦、陈、回、曹、豳等15个地区收集的民歌,总共160篇文章,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代的音乐,即所谓的正声雅乐。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分为《大雅》31首...

13615304212风雅颂赋比兴分别什么意思
班环阅答:“风雅颂赋比兴”分别指的是:“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

13615304212诗经六义是什么
班环阅答:《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内容介绍 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比较常见的篇目,...

13615304212《诗经》"六艺"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三种体裁还是题材
班环阅答:《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是6种写作技巧。这样看来比较符合体裁。可《国风》《大雅》《小雅》(还有一个吗?)是《诗经》里作品的三大类别,是不是六艺里的风雅颂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有比兴这种修辞手法,赋那大概也算是一种了。初中水平,谨此借鉴喽!

13615304212风雅颂的文学常识
班环阅答:《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

13615304212《诗大序》为什么从美刺的角度解释风雅颂?其意义何在?
班环阅答:加强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中国文学始终关心时政,激荡着一股浩然之气。


(编辑:樊希宙)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