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生物捕食关系曲线图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6-15

营养级联例子
答:(1)由左侧曲线图可看出,鳟鱼和蜻蛉幼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分析题图结果中出现的营养级联现象,可得出食物链水生植物→摇蚊幼虫→蜻蛉幼虫→鳟鱼,水生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沿食物链流动,摇蚊幼虫所同化能量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以及自身生长发育.(2)湖泊中体内汞残留量逐渐积累的...

怎样判断生物那个图象中哪个是捕食者哪个是被捕食者?
答: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先增先减”的生物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如图中A表现为先增先减,为被捕食者;B表现为后增后减,为捕食者。

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 ...
答:判断营养级的高低最准确的标准是看谁先变化谁后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数量先降低,然后甲的数量随之降低;到了最低点后,乙的数量又上升,甲的数量随着乙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可以归纳出甲的数量随着乙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甲的营养级高于乙。

...请你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你认为这些生物间食物链是怎样的?请用箭头...
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根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用箭头连接起来,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图中食物链有:草→兔→狐;草→鼠→狐,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兔→猫头鹰...

高中生物,怎么看出这图甲乙是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第二个相交点后甲不...
答:先是从数量上看,被捕食者的数量一般多于捕食者。再从曲线变化顺序上判断,捕食者的的变化要滞后于被捕食者。竞争关系一般以一方下降另一方就上升。懂了吗。。。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 物模型,如图所示(图...
答: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该图属于数学模型,A错误;B、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N2~N3段...

什么样的曲线是捕食关系
答:什么样的曲线是捕食关系如下,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四大种间关系的曲线图怎么看?
答:2. 识别曲线特征:根据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可以识别出不同的种间关系。例如,如果两条曲线通常在同一时间达到峰值,这可能表示竞争。如果一条曲线下降而另一条上升,这可能表示捕食关系。如果两条曲线相互促进,这可能表示共生或互利关系。3. 关注交叉点:在曲线图中,交叉点通常表示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和捕食怎么区分??
答:二、方式不同 寄生:寄生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捕食:捕食是某种生物捕杀另一种生物。三、变化不同 寄生:寄生关系中,当寄生者数量增多时,被寄生的宿主数量随之减少。捕食:捕食关系中,当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时,捕食者数量也随之增多。参考资料...

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种生物之间有寄生关系嘛?
答: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以下配对正确的是 [ ]A.①-b ②-c ③-a ④-dB.①-a ②-b ③-c ④-dC.①-c ②-a ③-d ④-bD.①-b ②-a ③-c ④-d ...

倪官邰17165616390:    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以下配... -
管孔凌:      :[选项] A. ①-b ②-c ③-a ④-d B. ①-a ②-b ③-c ④-d C. ①-c ②-a ③-d ④-b D. ①-b ②-a ③-c ④-d

倪官邰17165616390:    生物必修三:捕食:在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曲线图中谁先减少?谁数量最多?特点:? -
管孔凌:      :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捕食是相互制约双方的数目,没有谁最多.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变化

倪官邰17165616390:    生物中捕食关系图像问一下那条线是捕食者那条是被捕食者 -
管孔凌:      :[答案] 分析这种图一般就一个窍门:看曲线的最初阶段是上升还是下降.若开始为上升,则此曲线代表“捕食者”,若开始为下降,则此曲线代表“被捕食者”.因此,该图红色为“捕食者”,黑色为“被捕食者”.PS:一般而言,捕食者数目...

倪官邰17165616390:    下图表示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回答:(1)表示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竞争关系的是------,捕食 -
管孔凌:      : (1)从图中可以看出,表示互利共生关系的是甲,因为甲图中的A和B同时增多和减少;竞争关系的是乙,因为乙图中,当生活条件很充足时,C和D的数量都增加,当环境条件有限时,C和D的数量将会减少,相互争食物,属于竞争关系;捕食关系的是丙,因为丙图中当E增多时,必然引起F数量减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2)甲中,当A数量增加时,B的数量增加,表示互利共生关系;乙中,当生活条件很充足时,C和D的数量都增加,当环境条件有限时,C和D的数量将会减少,属于竞争关系;丙中,当E增多时,必然引起F数量减少.属于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1)甲;乙;丙. (2)增加;增加;减少;减少.

倪官邰17165616390:    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以下配对正确的是() ( 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 -
管孔凌:      :[选项] A. ①-b ②-c ③-a ④-d B. ①-a ②-b ③-c ④-d C. ①-c ②-a ③-d ④-b D. ①-b ②-a ③-c ④-d

倪官邰17165616390:    高二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曲线图怎么区分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五图 -
管孔凌:      :[答案] 若是互利共生,则两种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同步性变化. 若是寄生,开始时一同增长,最终寄生的数量远大于被寄生,但不会无限增长,最终呈一个稳定趋势. 若是捕食,与互利共生类似,但是不同步,捕食者的数量会少于捕食者,一般是下边那条...

倪官邰17165616390:    高二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曲线图怎么区分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管孔凌:      : 若是互利共生,则两种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同步性变化.若是寄生,开始时一同增长,最终寄生的数量远大于被寄生,但不会无限增长,最终呈一个稳定趋势.若是捕食,与互利共生类似,但是不同步,捕食者的数量会少于捕食者,一般是下边那条曲线若是竞争,有两种,若能力不同,则一个上升,一个下降.若相同,则两条曲线,一个的波峰,是另一个的波谷

倪官邰17165616390:    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若种群C为自养生物,则:(1)写出这三种生物所构成的简单食物链关... -
管孔凌:      :[答案] (1)在上述生态系统中,C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数量应是最多的;B是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数量位于中间;A... (3)种群B在5到7年期间,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数量下降. 故答案为:(1)C→B→A (2)B;A (3)数量增...

倪官邰17165616390:    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管孔凌:      :[选项] A. 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B. 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倪官邰17165616390:    假如某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三种生物,他们的捕食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该生态系统中的杂食性动物是( -
管孔凌:      :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根据食物链概念,从图中可以看出,食物链是从甲开始的,所以甲应属于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即丙既已植物为食,又以动物为食,故为杂食性动物. 故选:C


相关链接: excel一键生成曲线图 | 生物之间关系曲线图 | 四大种间关系的曲线图 | 生物竞争关系图 | 寄生关系的曲线图 | 生物种间关系简图 | 捕食关系两种曲线图 | 捕食关系的曲线图解读 | 捕食竞争共生寄生关系图 | 三种捕食关系图 |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曲线图 | 生物原始合作的曲线图 | 种间竞争和捕食的曲线图 | 寄生关系图像曲线图 | 生物关系曲线图大全 | 捕食与被捕食曲线图 | 捕食和竞争关系曲线图 | 种间关系曲线图 | 生物寄生关系曲线图 | 捕食关系曲线图谁在前 | 寄生关系曲线图 | 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图 | 寄生关系的各种曲线图 | 捕食者与被食者的关系图表 | 生物之间的关系4种曲线图 | 生物间的四种关系图片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