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静坐中的散坐正确方法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打坐的正确方法

打坐的正确方法:
1、姿势
一般最好用盘坐的姿势,确实没有盘坐条件时,也可用坐椅式。盘坐时,依自己的能力散、单、双盘均可,不必勉强坐双盘,道家不要求一定要双盘。
2、头部位置
头正颈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因为日常生活习惯,大多数人头总喜欢偏向一侧,或左或右;打坐时往往自己觉得头正了,实际上仍有偏斜;
可以平时在坐好以后,在面前放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头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正确感觉,这样可自动纠正体内的不平衡与气脉。

3、意念与呼吸
坐好以后,不要急着闭眼,先定心神,平呼吸,等心情安静下来,呼吸均匀下来后,再慢慢地讲眼睛闭上,轻闭或微留一线之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默数自己呼吸的遍数。

扩展资料

打坐的好处
1、修身,舒缓身心,减缓压力。
2、增加心脏向上半身的血液供输,使头脑清醒,精神力更佳。
3、长期坚持打坐可以帮助疏通下半身堵塞和不通畅的经络及穴位。
4、可以帮助改善循环上半身的气血,提高抗寒的能力。
5、矫正背部姿态,减缓脊椎压力。
6、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增强免疫系统。
7、提高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加耐心和意志力。
8、增强练习者的柔韧性,拉开经络。
9、提高心理抵抗力,抗挫能力增强。
10、加强注意力和生活中的任务参与度,提高个人情商。
11、一定程度上增强记忆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坐

阿弥陀佛,静坐是为了调心,修定的。昏沉、掉举、散乱这都属于业障,对治的方法昏沉就起来拜佛,或者绕佛;掉举和散乱您可以试试印光大师的十念法,既能止妄念,又念了佛。最能调心养神,最适合现代众生的根基。最主要的是,功夫成就了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您光静坐能坐到哪里去?很难说。现在众生的根基,初级不太适合静坐,妄念根本就摄不住,定不住,不是昏沉就是掉举。静,止虑,坐,是不动心。不是简单的座在那里面壁,行住坐卧,一言一行,都能不动心起念那才是真正的静坐,那是上上人的根器,经云:那伽常在定,未有不定时。其实念佛这里面都含摄这两个意思,把所有的妄念都归一在阿弥陀佛的四字佛号上,遇到顺逆境缘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念代替万念,也是甚深微妙禅啊。简单易行,容易成就,最适合现代人的根基,所以世尊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末法共1万年,现在已经都过了1千年了,还有9千年。
以下是印光大师的十念法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既然是静坐,首先我们说怎么吧。当然,坐的姿势有很多,我们说说常用且效果最好的“盘坐”。盘坐,可以分为双盘(跏趺坐)、单盘和散盘。如图所示,从左往右,分别是双盘、单盘和散盘。无论哪一种,左腿在上还是右腿在上都无所谓。

头部。颈竖头正,下颌微收(下巴微微向喉结处靠,略微即可)。嘴唇自然微闭,牙齿放松,不要刻意闭合、咬住上下牙,舌头在口腔中自然平伸、舒展。

眼部。按古法应该双眼微闭,目光注视前下方距离自己3米远的地方。但现代人用眼频繁,远远高于古人,所以,以笔者的经验,建议闭眼静坐。

身体脊椎。身体必须中正,脊椎要竖直放松,不能含胸弓背。脊椎骨节要如算盘珠叠落在一起一样。不能左右偏,也不可前后弯。身体脊椎竖直,但要放松,不能有意地上下“拔伸”。

双手。双手可以随意放置,可平放在双膝上,也可以放置身前。这里,笔者建议如图所示,结“三昧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拇指相触)放置身前。

臀部。刚开始静坐的初学者,没有一定的静坐功夫者,笔者提醒,一定要记得在臀部下垫一个6至10厘米厚的坐垫。当然,还是以个人情况而定,不宜太厚,也不能太薄,感觉舒适即可。

END
注意事项

初学静坐,时间不宜过长,从3分钟、5分钟开始即可;有一定基础后,逐步增加时间。
注意防风保暖,建议腿部盖上薄的巾被。

如何正确调整静坐的姿势




13074462728静坐中的散坐正确方法
苏制严答:双手。双手可以随意放置,可平放在双膝上,也可以放置身前。这里,笔者建议如图所示,结“三昧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拇指相触)放置身前。臀部。刚开始静坐的初学者,没有一定的静坐功夫者,笔者提醒,一定要记得在臀部下垫一个6至10厘米厚的坐垫。当然,还是以个人情况而定,不宜太厚,也...

13074462728散盘坐的正确姿势
苏制严答:散盘:两脚往下交叉式,放置大腿根部正下方。越南坐:两脚平放置座垫以上,不交叉式,一脚在前,一脚放前,两脚平行面,这般能维持人体均衡。跪姿:两腿长跪,屁股坐着脚板上,上半身伸直,两手放置膝上。跪姿合适用以饭后,可促进消化 种植双盘平时训练法 坐禅务必朝双盘的总体目标勤奋,因此 闲二再...

13074462728单盘,双盘,散盘打坐的正确姿势(初学必看)
苏制严答:单盘是将一脚弯曲置于另一腿大腿上,而散盘则双脚交叉,轻松放置在大腿下方。 脊柱挺直:坐姿要挺拔,脊椎如同一根直线,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力量。 肩部放松:肩膀微微张开,但不过度紧张,保证血液循环的畅通。 手印的定式:双手轻轻合十,放在脐下,有助于内心的平静。 头部端正:保持头部正直...

13074462728如何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坐姿?
苏制严答:不管有没有靠背,也不管身体是否前倾,只要有所支撑,脊椎的压力就会顿减。比如,坐在地上或炕席上时,人们习惯上身向前屈,这种姿势对腰椎很不利,但如果将两手或肘部撑在大腿上,就会减压不少,为86。在所有的坐姿中,有一种坐法颇让脊椎“开怀”,那就是懒散坐,也就是把身体陷在椅子中,屁股...

13074462728道家打坐的正确方法
苏制严答:道家打坐的正确方法 一、姿势 以打坐姿势进行,(在这里最好不用睡式来炼以免昏沉入睡的现象)。打坐的姿势,可分坐椅式、散盘式、单盘式与双盘式。一般最好用盘坐的姿势,确实没有盘坐条件时,也可用坐椅式(即坐在椅子上,双腿着地)。盘坐时,依自己的能力散、单、双盘均可,不必勉强坐双盘...

13074462728正确的打坐方法
苏制严答:打坐的正确姿势如下: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在左腿上,反之亦可。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肩张,两肩...3、手结定印于脐下,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

13074462728禅坐的正确姿势
苏制严答:禅坐的正确姿势:一、盘腿:有双莲花、单莲花、散盘(若细分还有很多种,这里不作赘述)。双莲花亦称双跏趺,先将左足足背置于右大腿根部靠近腹股沟处,再将右足足背置左大腿靠近腹股沟处,两膝着地。或者先将右足盘好,再将左足盘上,不必拘束,左右足轮换放上方。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心...

13074462728打坐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该如何正确的打坐?
苏制严答:3、放松身心。打坐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养身心的过程,寺庙里的僧人和练习瑜伽的人都是通过打坐来放松身心的。而且打坐不会耗费大量的体力,但是会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会让人感觉到非常的舒适。二、如何正确的打坐打坐的时候身体是处于完全绷直的状态,两只脚要叠加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全身的放松和长时间的...

13074462728打坐的方法 如何正确的进行打坐
苏制严答: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


(编辑:贺施胜)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