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推荐理由

本书是一本心理自助图书,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 Board撰写。

老公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我看,说娓娓道来,非常好读。果然,这是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以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为主讲述蛤蟆先生用三个月的时间从抑郁走出来的心路历程。有时间一口气读完应该很爽。第一天我看了半本,很吸引人,后来分几次看完。

本书是共情聊天的范本,苍鹭对蛤蟆倾注全身心的关注,总是在问,你感觉怎么样?你处在什么状态下?你自己想要做什么?那后来呢?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鼓励蛤蟆说,让蛤蟆最大限度地去学习和觉察,觉察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鼓励他提问,鼓励他自己找到答案。

本书也让我对情商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是纠正了我之前的错误或模糊的认识。情商是一种需要努力实践来学习的东西,学习过程可能导致困惑,焦虑,甚至痛苦。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你在情感层面做了努力,也就从中直接学到了该学的东西。

本书介绍了几种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和适应型,处于自然型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每个婴幼儿都会从经验中学习一种生存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

这解释了为什么童年的状态对我们影响那么大。比如总是被苛责就有可能学会顺从,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被忽略的孤独体验,恐惧和焦虑,都会留在以后的潜意识里。

‘父母状态’包括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比较好理解的是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特别像父母。蛤蟆的表现更为隐蔽,他成为那个隐形的父母在审判他自己,正如小时候父母对他做的一样,这甚至是在满足他的需求。假如你有这样对你造成伤害的父母,我们对父母能做的就是原谅他们。

成人状态(Adult Ego State)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自己的情绪,开始行动,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这三种状态成了自我状体的三位一体。(这让我联想到前两天听到的一个讲座,意向对话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的高中低三层, 超我 -代表形象唐僧, 自我 -代表形象悟空, 本我 -代表形象八戒。)

这三种状态让我们理解自己是否在成年以后的很多时候都还受童年和父母的影响,处在 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或 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而我们要达到的是 成人状态(Adult Ego State),这才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

你对世界的看法-人生坐标

你对世界的看法取决于两个问题。第一,‘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四种答案组合形成了人生坐标。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我不好,你好。 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常常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不会愤怒,总是自卑,自责或内疚。

我好,你不好。 这类人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我好,你也好。 当我们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不仅为当下做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终生的承诺。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信自己,信他人。

书中几个好朋友的特点都很鲜明:

老獾:不会倾听别人,总是摆出一副领导者的样子,批评人家的短处,事业有成,最后也会被朋友的深情和敬重感动,也对蛤蟆说了鼓励的话。这些话在蛤蟆听来如同天籁。

河鼠:几乎没有缺点,乐于助人。

鼹鼠:善良,敏锐,善解人意,热情夸讲别人。对于河鼠过度的保护,纠错,提醒也会感到厌烦。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最后每个人物都有所调整,对生活有了新的规划,找到了自己的成人状态。

精彩书摘

P20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心理咨询)。

P43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

P54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P62 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从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这里想到一篇2015年的冠军演讲《The Power Of Words》,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不认可和忽略可以逼死他。)

P62 这种悲伤深深感染了苍鹭,他静静坐着,尽力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共情”。

P63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P64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P68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P71 虽然你的提问全部同感受和情感有关,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我们的头脑和理性来思考。

P72 “如果我的愤怒真的遇到了我父母绝对的权力,会发生什么呢?”“在我看来,只存在一种可能的答案。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P90 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P96 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P97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这里想到一篇2016年的冠军演讲《outsmart and outlast》很好地描绘了这种状态以及如何走出来。)

P98 能帮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P100 当客观地检视自己时,他情绪波动没那么大了,这使得他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学到东西。(情商是有助于学习的能力。)

P112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当你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论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时,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的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P115 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心灵作家张德芬说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P 148 有本很出名的书叫《人间游戏》 Games People Play ,命名并描述了一百种心理游戏。比如PLOM: Poor Little Old Me, NIGYYSOB: Now I've Got You, You Son of Bitch.

P150 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P160 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P172 因为你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我身上,这叫做‘移情’。通过对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终于也能对他表达了。你真正找到了力量和勇气,表现得像个男人,而不再是个男孩。

P173 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P173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的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P174 情商,即情感智力,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这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高情商的人,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P176 学习一直是个双向的过程,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

P178 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用书中的方法论反思

从小我的父母就是有啥说啥,不和就吵架,辱骂,语言极其难听,我倒也没有照成心理伤害,反而习以为常。我从小也学会和父母有啥说啥。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发现我对看不惯的事也很容易生气发火。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学报名那天迟迟不给学费,我说: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你不让我上学警察会抓的。父亲说:我花钱给你上学就是来和我辩论的。父亲也打我,只打屁股或者罚跪在板凳上,但他都是事出有因,至少他认为是对的,我做错了作为家长他需要教育我,他不会无缘无故打人。在父亲的价值观里,干活是要拼尽全力的,偷懒是不好的,好吃懒做更是不行。

读书期间,我在课堂上提问,有不同意见就说是我不需要鼓起勇气,不需要思索,自然而然的事情。进入职场曾被或严酷或温和地教训过,才慢慢意识到这样做的问题,开始注意场合和说话的方式。

社交方面,父亲母亲很不一样。父亲是一味的热心肠,讲义气,母亲却是厉害小气不会吃亏的典型,农村礼尚往来都是要记账准备日后还的,我似乎没有感受到父母有什么交心的社交活动。我似乎像母亲多一点,但也不喜欢欠人家的人情,更喜欢两不相欠的简单关系,这让我很难与别人走得很亲近。

母亲大概总是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常和我说谁谁谁不好,我总是训斥她:为什么总是说别人不好,然后帮她解读一下别人可能的原因。是的,我和母亲说话观点不同时是愤怒的,可能像我父亲训斥她那样。母亲眼睛不好,问我能不能吃村里邻居谁谁谁的药,被我大骂,当然不行,只能去医院。过两天小区被封买不到荤菜,我又会打电话请老妈江湖救急,给我寄两只家养的鸡鸭,她也很乐意帮忙。我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倒也是不记仇的,相反很痛快。

我是幸运的,农村的家庭虽然没有教会我人情练达,但心理还是乐观向上的。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却可以选择做怎样的父母。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正是让他成为独立的个体,进入‘成人自我状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自己的情绪,让他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注: 本书借用英国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以及一些故事经历,我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柳林风声》的内容简介,没看过不影响阅读。


13879946913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郁钞佩答:蛤蟆本来是一个很热气又爱时尚和冒险的家伙,可是他最近陷入了很抑郁的状态。他的朋友们觉得应该去帮帮蛤蟆,所以,河鼠、鼹鼠和獾就带着蛤蟆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了。01 鼹鼠一个人出门去蛤蟆庄园找蛤蟆,可他到蛤蟆庄园的时候才发现,以往繁荣精致的庄园如今竟得黯然失色。他见到蛤蟆时也是大吃一惊,...

13879946913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郁钞佩答:蛤蟆先生似乎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不再说说笑笑,而是整天待在乱糟糟的房间里,无精打采。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第一次咨询:初见咨询师 蛤蟆来到心理咨询的房间,等待着心理咨询师苍鹭的训诫,可什么动静都没有,房间里紧张的气氛使蛤蟆相当不舒服。苍鹭希望蛤蟆想清楚,究竟是谁需要做咨询,谁...

1387994691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郁钞佩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

13879946913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郁钞佩答:说回故事,鼹鼠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蛤蟆了,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发现蛤蟆庄园一片破败,而蛤蟆缩在一团破布中间,同庄园一起失去了颜色。后来,鼹鼠河鼠和獾发现了一则心理医生的广告强烈建议蛤蟆去看。 心理医生是苍鹭,第一次见面,苍鹭问蛤蟆为何而来,蛤蟆不想面对,说:其实他不想来,但是朋友们觉得他必须得来,为...

13879946913《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郁钞佩答:读完书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1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2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3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4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

13879946913童话世界的心理咨询故事——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郁钞佩答:一本薄薄的小书,一群来自童话《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为了他们的好朋友蛤蟆,再次聚首在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富三代蛤蟆拥有大隐于市的被称为“绅士官邸”的豪华庄园,平素衣着光鲜、痴迷汽车、充满活力和生趣,如今神色黯淡、衣衫邋遢、悲伤忧郁。在几个朋友的...

13879946913【拆文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握手言和_百度...
郁钞佩答:1. 向外看,痛苦的根源在于不原谅 2. 向内看,幸福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3. 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握手言和 观点一:一切向外求,就是不放过自己 素材一:蛤蟆抑郁, 直到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启发下,才逐渐敞开心扉。表面上他衣食无忧,但是却有严重的自卑敏感性格。在他心里,所有痛苦都源于他人对自己...

13879946913《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心理分析
郁钞佩答:他趴在厨房窗户前想看看里边有什么。屋子里没有人,可炉子还生着火。他很熟悉这间屋子,里头有几把舒适的旧椅子。记得有一个冬日,他和蛤蟆就这样坐在椅子上,享用着大杯的热咖啡。随即他发现,一把椅子上摆着一大堆旧衣服。忽然,衣服动了起来!衣服从椅子上掉了下来!胆小的鼹鼠差点儿逃回菜园,...

13879946913(书本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郁钞佩答:那蛤蟆先生就登场了,本来是一个爱打扮爱招摇,的一个,蛤蟆,变成了现在已经特别的邋遢,神色黯然的蛤蟆,他患上了抑郁症,那么河鼠和鼹鼠,獾威逼利诱,各种好言相劝。 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为了取悦,这群朋友。于是就来到了苍鹭医生这里,做心理咨询。 当蛤蟆依蛤蟆先生已经做好准备,正等着苍鹭医生开启一场...

1387994691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笔记)
郁钞佩答:说心里话,他看上去更友善、更平和,没以前那么烦人了。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意思是,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


(编辑:沈凝往)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