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这问题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这件事?

他放不下自己的感情
那个时代,其实是无所谓忠君的

在本心与现实的激烈矛盾中
他选择对自己的心做绝对的坚守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
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
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

回来看看 屈原离骚之所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爱国投江的影响使人们衍生的了解并爱好,其实同时代的宋玉等人写的也很好,为什么就比屈原名气小呢?政治跟文学结合起来了啊,同理还有文天祥。还有一个就是气质问题了,屈原爱国,所以写成离骚,如果他不爱国,或者说不爱的那么强烈,不去投江,也就不会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了。有句话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楚国灭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较强硬,现在的楚地有人说土话“不知周”(不知道有周朝,因为楚王问鼎中原的典故),大概那时候流传下的。我觉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个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灭的也那么快(项羽是楚将后裔,陈胜是打着张楚旗号起义的),败也由楚。

探讨屈原时代的楚国风物以及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屈原的投江动机

如今在认识了美国民俗后,很多人不禁惊叹童年被当成动画的猫和老鼠很多地方其实更像一部纪录片,反过来想,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其实也很难理解两千多年前的行吟诗人屈原所描绘的景象。

三千年前河南的气候还非常温暖,不仅有大象存在,犀牛、虎豹也众多。战国时期洞庭湖周边的湿地还到处都是自由生活的麋鹿。
屈原时代的楚国是什么样子,目前我们所见得环境中长满了从外界带来的入侵植物,原本平缓柔软的草地可能被半人高的野蒿草占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景象现在可能变成浮满水葫芦的河面。同时因为人类大规模地开垦农田和开发建筑用地也很大程度改变了地表面貌,远远不是屈原时代楚国那个香草美人的时代。
湘西有很多原始森林,沈从文曾深有感触地说道:“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两千年前中国会产生一个屈原,写出那么一些美丽神奇的诗歌,原来他不过是一个来到这地方的风景记录人罢了。屈原虽死了两千年,《九歌》的故事还依旧如故。日本的青木正儿这样论述中国南方气候环境对作家的影响:“南方气候温暖,土地低湿,草木繁茂,山明水秀,富有自然资源。所以,南方人生活比较安乐,有耽于南国幻想与冥思的悠闲。因而,民风较为浮华,富于幻想,热情,诗意。而其文艺思想,则趋于唯美的浪漫主义,有流于逸乐的华丽游荡的倾向。”
       
         但是楚国的自然环境远不止影响了屈原的文风,在地理上它当时是不同民族的分界线,从资源环境上更是深刻的影响了楚国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在生产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又产生出了楚人独特的道法自然的意识形态。

   从民族上讲,先引用一段资料,2020年4月30日,瑞金医院内分泌科领衔的ChinaMAP(中国代谢解析计划)联盟携全国29家研究机构和医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Cell Research》杂志首次报道了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和直辖市,8个民族,超过1万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表型的系统性分析。
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汉族人群可显著分成7个亚群:北方汉族(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西北汉族(甘肃、陕西),东部汉族(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中部汉族(湖北),南方汉族(贵州、四川、重庆、湖南、云南、江西),东南汉族(福建)和岭南汉族(广东、广西)。
屈原在橘颂中早就写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借以表达自己的坚定志向和对楚国国土的热爱,同样楚人也是受命不迁的橘树,当时的战争不仅是诸侯争夺霸权的战争更是民族之间的战斗。

从自然资源上讲,《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也就是说楚国凭借相对优渥稳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广种薄收的混合型农业,彼时更加接近西欧形成的农牧业而不是当时中国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
        当时的战争更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抗。北方有限的平原支持不了众多的人口,导致井田制瓦解演变为一种以种粮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对种粮来说,投入劳动力数量增多,单产会缓慢增加,从而刺激人口增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就是战斗力,稳定的粮食供给也是战斗力,所以当时的楚国在生产力上难以赶超。
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根据陈平老师《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的观点,当时北方发展的小农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开发自然的土地资源来发展生产的办法。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光是造成自然生态破坏,黄土高原从森林变成了荒漠,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递减。也造成了周期性的土地危机和社会动乱,直接造成周期性的改朝换代,人口死亡三分之1到2分之一的破坏在中国2000年间至少发生了十次,战国末年,人口总共2000万,秦末农民战争后仅余1/10,西汉人口高达6000万,三国时仅剩1%,此后到盛唐的1000年间都不能恢复到西汉的数目。西欧仅发生了两次,一次是蛮族入侵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导致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另一次就是黑死病。其次就是小农经济具有的超稳定经济结构阻碍分工,抑制交流。存在了几千年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是长期阻碍中国发展分工协作的大生产方式和阻碍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
         从楚国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也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意识形态。
屈原不光在自己的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写了《山鬼》写了《招魂》,丰富瑰丽的想象让他可以筑室兮水中,也可以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他也可以写下《天问》中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表现他的实证主义和怀疑精神,而这正是现代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素养。
这种对于科学规律的求证主义和老子的道法自然也是相互贯通的。《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在道德经里写下自己的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正贴合了货殖列传中对楚国的描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
        当时的屈原正是站在这种民族对抗生产生活方式对抗意识形态对抗的战场上面,离骚开篇就是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介绍自己是楚国的贵族。整个一战中,有600万奔赴战场的英国成年男性,死亡率为12.5%。当时入伍的英国贵族及贵族子弟伤亡率,则高达45%。英国贵族大多担任军官,但是因为他们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对于他们来说,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斗,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在和平时期接受百姓的优待,在战争时期为国家奉献生命,这在屈原看来,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那一场战争的失败,对屈原来说不光是自己效忠的国家,将要被灭亡,更是自己所喜爱的国土,喜爱的民族,喜爱的自然环境,自己信仰的道法自然的意识形态也将要一同覆灭
正如屈原在九歌国殇中写下的诗句一样,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用自己的死完美的诠释了终刚强兮不可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风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早已经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之中,唯独屈子的风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要被世人所传颂!我想这便是毛主席所说的在辩证法上的胜利吧

在楚人的宗教意识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河,皆是神灵,他们崇拜的是自然的神。
屈原信仰的是楚人信仰的众神,而楚王只不过是楚人之中的一个代表。
屈原的死不光是因为他无法在一个失去自由的国家生活下去,想要警示后人保卫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也是他为自己没有保卫好神灵居住的环境从而选择将自己祭奠。
屈原的死实际上是相当于将自己献祭给了自然之神,用来祭奠今后两千多年将要发生的生灵涂炭。
从这个纬度上来说,屈原不光是想要帮楚人维护他们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保卫他们信仰的自然众神,更是为了保卫实证主义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保卫华夏民族从此往后数千年的发展福祉,使之免受周期性的战争和灾荒。
屈原自己在离骚中也有两次披露投江的想法,想要效仿商代因为上谏不成投江的贤大夫彭咸。一次是在文章中段写下,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认为自己虽然不能被现在的人所理解,但像彭咸一样以死明志后人也能像自己读懂从前的彭咸一样读懂他。另一次就是离骚结尾的两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写自己不能实现改善楚国政治的理想,又身受党人的加害,加上国家在战争的失败让他无法再生活在原来那个自由的国家,屈原最终决定到彭咸所生活的地方去与他为伴。现在的人难以理解并不奇怪,但是在楚人的宗教意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即便肉体消散人的魂魄也不会消散。另外当时的水肯定是比现在的水要清澈很多的,屈原或许认为混浊的陆地不能寄存他的躯体,只有洁净的水中世界才可以吧。《湘夫人》里也曾经写下,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早已打算为自己构建起理想的居所,将自己的袂和褋扔到江中顺流而下送给远方的人,我们可以看作他比喻将自己的精神和思考精简为文字使之飘浮与时间长河之上送给后世之人。而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则自己的大厦已经落成,先世的神灵从云天之上纷纷为他的即将到来前来迎接,而自己的灵魂也将在这纯净的江水和神室中得以升华。
让自己的生命灵魂重新回归自然众神,肉体元素重新融入宇宙大地。

当然可以不投啦 ,又没人逼他

我认为他的投江只是作为那个时代文人对政治制度的无奈,他的投江代表了文人中无奈的呐喊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13757061880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这问题
宣卢秆答: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13757061880对屈原投江的看法是什么???
宣卢秆答:(2)认为屈原这一时期的投江行为,主要还是因为楚顷襄王罢其官职、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因此是接受不了这一打击的表象。3、我认为,不管怎么评价,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是不能否定的。其投江虽然有消极避世的寓意,但是其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

13757061880对屈原投江的行为做一下详细评价
宣卢秆答:理解和惋惜。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唯有宋玉却为屈原写悼辞,他是第一个为屈原写悼辞的人。其辞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宋玉在悼辞...

13757061880如何看待屈原的投江
宣卢秆答:人身最痛莫过断指,人心最痛莫过心死。当屈原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国家前途倒塌后,他其实就是一个死人了。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即使不自尽也只是行尸走肉。但是屈原高尚,但不伟大。他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楚国的灭亡,秦一统六国是历史的必然。他不但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勇于变革而为荆楚人民某福利...

13757061880你如何看待屈原的抱石投江?
宣卢秆答: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要硬将这说为逃避现实,那谁都...

13757061880屈原算是时代的孤勇者吗?如何看待屈原投江的举动?
宣卢秆答:屈原投江期间,楚国内部矛盾重重。屈原投江实际上是对楚国奸臣贼子的无声控诉。有利于促进楚国的民族觉醒,所以是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也不愿意和奸臣小人勾结,是独立的样子。批评屈原投江是避世的被动表象:屈原投江期间,楚国虽然矛盾重重,但还没有亡国。如果屈原能引导楚王香清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他就不...

13757061880大家如何看待 屈原自投汨罗江?该活着,还是该投江
宣卢秆答: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具有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至在受到奸佞的诽谤,遭到楚国国君的冷淡并被放逐之时,都没有削弱他的爱国之情,反而使他的爱国之焰燃得更烈了。促使他愤怒而无奈地投入了汨罗江,这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悲壮啊!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我觉得屈原投江是大...

13757061880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这件事?
宣卢秆答:他放不下自己的感情 那个时代,其实是无所谓忠君的 在本心与现实的激烈矛盾中 他选择对自己的心做绝对的坚守

13757061880屈原为什么要跳河?
宣卢秆答: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

13757061880放弃生的希望,只为遗世传唱?到底所为何事致使屈原投江?
宣卢秆答: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


(编辑:邴贫科)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